立即捐款

回顧天鴿一周年系列4——「天鴿已去 水患仍在」專訪城規師林翊捷

回顧天鴿一周年系列4——「天鴿已去 水患仍在」專訪城規師林翊捷

愛瞞日報按:「天鴿」飛走一年,然而對很多市民而言,風災的損傷仍舊歷歷在目,政府在今年3月公布對風災的總結報告,內容長達200多頁。從災情分析、應急方案以至內港防洪工程,全部一應俱全,但市民最關心的水患問題是否就能解決?上月 14日內港一帶因天文大潮的關係,錄得超過半米水浸,前日(27日),一場暴雨,已令本澳多處出現水浸,多條道路需封鎖。在無颱風的吹襲下,水浸問題依然存在,究竟政府有沒有能力去解決市民的燃眉之急?在防災規劃上又該如何考慮?不如聽下城規師林翊捷點講:

《愛瞞》:政府在天鴿風災總結報告中提及多項「治水工程」,包括防洪牆、擋潮閘、蓄水池等,這些基建是否能有效根治水患問題?

林:其實每項工程都係應對不同的水患問題,好像計劃中的防洪牆,理論上可以在天文大潮或不太嚴重的風暴潮時起到作用,當然實際執行還有不少問題;而擋潮閘是阻擋風暴潮引起的水浸,擋潮閘其實不是新潮的東西,英國的泰晤士河一早就有,如果在足夠的科學論證和日常的保養維修下是有效;而蓄水池是有效應對天雨帶來的水浸,但不能解決海水倒灌的問題,因海水是「無限」的,所以無法用蓄水池「裝起佢」。

《愛瞞》:你認為現時的政府在防災規劃上有否在總體上作考慮?

林:問題主要是防災政策能否落實到城市規劃上,在空間上是否做到,甚至有沒有預留土地去做,都是城市規劃需要去考慮,例如一個存放物資的倉庫,至少不能放在一個水浸會浸到的地方,或者會被洪水圍困的地方,災民不能進內也是沒用的。現時的《城規法》規定在城市總體規劃入面要有防災系統,但由於澳門城市總體規劃未出台,未知它在防災方面著墨多少,亦較少聽聞政府在規劃上有防災的考慮。救災規劃是一個政策,但是否真能落實到城市規劃入面,空間上能否實施?其實在舊區真的不容易,但現在沒有空間,不代表以後都沒有,好像狗場就是一個例子。然而很多時候,政府只用一個工程或小範圍的調整,來改變一個整體的問題,這樣是不可能的。

《愛瞞》:新城填海可否會否令水患問題加劇?

林:這要視乎政府在規劃時有沒有從整體去考慮防災,如防洪、排水等是否從整個澳門的防災角度去思考,如果有,未必會變差,可能會變好。新城區可以用更好的防洪標準去規劃,因新城區是在圍在澳門半島外,可令澳門半島有空間去處理如救災設施等的防洪問題,但暫時都未見到。希望公眾日後多加關注在城市總體規劃上是否有有個防災的規劃在包括在內。

《愛瞞》:內港在7月份沒有打風的情況下仍出現水浸,原因為何?

林:現時的防洪牆是可以解決到一般天文大潮的水浸問題,因潮水不是很高,一般未過膝,只要河堤做好,應該就擋得住,當中可能涉及維修,或者有些位置有裂縫,以現在的基礎,做好維修應該處理得到。其實「天鴿」已經過了一年,內港作為水浸最嚴重的地區,我們可以想像得到,作為一個居民或投資者,有錢都不會投資在那一區。另外航運業亦會逐步萎縮,因為港珠澳大橋建成後,與鄰近城市都可以用陸路通,而且我們還有九澳港可用。「天鴿」只是我們近期的危機,長遠來看,內港的經濟前境是有隱憂的,這方面亦涉及城規範疇,我們怎樣令內港社區重新重拾活力呢?如果防洪防水設施做不好,人有條件就會離開,這樣亦不利於產業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