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東大嶼宏圖的氣候隱患

東大嶼宏圖的氣候隱患

由政府推出的「土地大辯論」還未結束,特首已經高調地聲稱填海是解決香港土地不足的良方。不旋踵,「東大嶼都會」和吐露港填海的倡議相繼出台,而親建制的人士和團體紛紛和應。作為「350香港」的始創者兼召集人,筆者看見無論我們怎樣努力呼籲,社會還是朝著「增長、增長、再增長」的方向發展,而與「極速去碳」的迫切目標背道而騁,實在感到十分失望。「350香港」雖然並未直接參與土地大辯論,但有見上述兩項倡議皆與氣候變化帶來的衝擊有關,是以決定就此角度作出回應,令市民大眾及至政策制定者在這個問題上有多一個角度的思考。以下是由本會聯合創辦人麥永開 起草,並由其他資深會員作補充的一份聲名,希望大家能仔細閱讀並在社會上作出討論。

「350香港」就東大嶼都會及吐露港填海作公開呼籲

作為世界性關注氣候變化組織 350.org 的香港分部, 「350香港」就特區政府及民間倡議的東大嶼都會,及吐露港填海兩項目,以氣候變化的角度向香港特區政府及社會各界作出下列呼籲。

  1. 現今絕大多數科學家的一個共識,是氣候變化是人類當前面對最大的挑戰和危機。有見及此,「可持續發展委員會」順應目前世界可持續發展的大趨勢,已著手凝聚民間意見,尋找適合香港的「長遠減碳(排放)策略」。 我們認為香港未來任何基建和重要項目,必需要符合將會出台的「長遠減碳策略」的精神和規定,並要從氣候變化這角度作全盤考慮,這包括減緩氣候變化,和適應氣候變化所衍生的極端天氣。就東大嶼都會及吐露港填海這類建議,我們反對任何好大喜功、不必要的和規模過大的基建投資,建議以平衡、理性的態度、從多角度評估所有可替代方案。低碳及節約能源是首要考慮。現時多個團體建議「越大越好」的填海造地方案均大量耗用能源,間接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增,對日益嚴重的氣候變化絕無裨益。填海造地相對重新開發現有土地資源 (如發展粉嶺高爾夫球場、修復棕地等選項),所釋放出的溫室氣體量將以倍數大幅增加,加上遠程交通幹線及其他大型配套措施,巨大的資源投入和對周遭環境的影響,與推動低碳經濟的目標背道而馳。荷蘭大學教授Jeroen Aerts於 2012年發表一份就不同海平面上升高度,而作出當地基建造價的成本比較。結果顯示,假如海平面由預計的上升24 厘米,增加至150厘米,相關造價將由90億歐羅上升至460億歐羅 ,升幅高達5.1倍。對抗氣候變化所需的額外巨額投資,絕對不能輕視!
  2. 坊間倡議的東大嶼都會及吐露港填海兩個方案,未有充份評估氣候變化可能導致的安全隱患,設計規劃及造價方面也沒有就預防遠超今天水平的颱風、風暴潮及暴雨帶來的衝擊做出全面的風險評估。歷史上,香港的天災以風暴潮所引起的傷亡和破壞至為重大* ,不容輕視。聯合國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United Nations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在2013年發表的報告指出,在“有代表性的濃度路径RCP8.5”(即全球沒有作出積極減排行動的情況) 之下,本世紀末全球平均氣溫最高可上升4.8度,而海平面上升幅度可以達於一米,加上強颱風和超強颱風出現的頻率和所帶來的暴雨都會增加,因而帶來的風暴潮威脅將會大幅上升。香港天文台的研究顯示,在RCP8.5 (即最壞情景)之下,到了世紀末,引起香港海平面上升超過3.5米的風暴潮事件的重現期,將會由過去約為50年一遇 (即在统計學上平均相隔50年才會出現一次),變成一年一遇。即使在世紀中 (約30年後) ,香港的海平面上升幅度亦可達50厘米,過去50年一遇的「天鴿」級風暴潮將會成為5年一遇。維港沿岸、機場及米埔濕地經常變成澤國。

環境局「香港氣候變化報告2015」指出,馬鞍山、沙田及大埔區都是易受風暴潮影響的地區。孤懸在海中的巨型人工島所面對的挑戰,可能更甚。一旦交通癱瘓,數十萬人將被困島上。「350香港」謹此鄭重呼籲香港特區政府及社會各界,以嚴謹的科學態度,正視氣候變化為此等大型項目帶來的潛在危機,並且要以香港以至全球人民的福祉為依歸,以宏大的視野、長遠的眼光,貫徹「去碳抗暖化、前瞻保民生」的社會目標!

「350香港」氣候變化專責小組
2018年9月5日公開發表 (此意見書已於9月3日網上遞交土地供應專責小組)

參考:

* 丙午風災: 1906年9月18日,約15,000人罹難、220人受傷、1,349人失蹤,是香港歷史上最嚴重的天災之一。

* 丁丑風災 : 1937年9月2日,颱風在新界吐露港引起超過20英呎(6米)高的風暴潮,大埔一帶傷亡慘重。據當時的估計,共造成高達11,000人喪生。

* 颱風溫黛 : 1962年9月1日,沙田、馬料水、大埔一帶幾乎被徹底摧毀。沙田約有3000家寮屋損毀,市區內700多間寮屋及天台木屋完全摧毀,許多房屋倒塌。造成183人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