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字袁.琦說〉004-聽道的人啊,為甚麼你們總是水過鴨背的呢?

〈字袁.琦說〉004-聽道的人啊,為甚麼你們總是水過鴨背的呢?

序言

世代之間,除了「之爭」外,到底有沒有坦白溝通的平台與機會?近年社會漸見新舊一代的分歧,在社會如是、在教會內外也如是。袁天佑,循道衞理聯合教會事奉 38 年,雖已退休,但在建制教會中也有些名氣;殷琦,卻是「鬧教會」「鬧」到出書的年輕平信徒。二人今天,嘗試就不同議題談天、說地,盼望在社會、教會裡,二代之間,能尋找到那相遇的地平線。

〈字袁〉-袁天佑字

上回與你討論這問題時,焦點都是集中在講道者身上,而非聽道的人。

我引述前倫敦聖經學院高力富博士有關講道的事,盼望我們講道的人,不要像銅鑼灣海旁的怡和午砲那樣,只是發出響聲,但沒影響了甚麼。我很同意你所說的,講道不是「心靈雞湯」,講道應「讓不安的人聽道得平安,讓平安的人變得不安」。這也是耶穌來世的目的,「他叫有權柄的失位,叫卑賤的升高。他叫飢餓的飽餐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路一52~53)

講道,要按正意解釋聖經,也不能堅離地的與時代,會眾生活脫節。講道有清晰目標,要餵養上主的群羊,與他們一同面對時代,活出「行公義、好憐憫,與上帝同行」(彌六8)的生活。

但是除了講道的人要努力外,聽的人又當如何,避免聽道,總是水過鴨背的呢?

我知你都很留心聽道,你可以分享一下你的看法嗎?

〈琦說〉-殷琦字

作為會眾,究竟如何可以避免總是水過鴨背的聽道?是寫講道筆記?是聽道之前摑自己兩巴令自己精神點嗎?不。我只想到「追求卓越」四隻字。

著名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在其論述中,提到人們的生活是目標導向,有與生俱來的內在動力,並稱之為追求卓越(Striving for superiority)。其大意指,人天生就有追求卓越的傾向:因為自卑、因為期望變更好,所以要追求卓越(註1)-做人如是、作基督徒也如是。「追求卓越」,屬靈點的說法大概可稱為「飢渴慕義」。信徒有期待自己擁有更進深的屬靈光景嗎?我們期望自己的信仰是「有諸內、形諸外」嗎?我們有「飢渴義道」之心嗎?如果無,就算摑自己十巴掌,都一樣會崇拜訓覺吧。

說白點,現在的基督徒是過得太安逸了。我們沉迷於華美的教會裡、曼妙的詩歌裡、安逸的人生中,失去「飢渴義道」之心,以致聽道總是「無心裝載」,又或者牧者之詞稍不順心,就以投訴解決-抱著如斯態度去聽道的我們,在指責教牧為何總講「心靈雞湯式講道」時,也許我們才是始作俑者了罷?

註1:主題特寫-從心理學談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