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大權獨攬、破壞制度——鄭國漢如何毀掉百年嶺大?

大權獨攬、破壞制度——鄭國漢如何毀掉百年嶺大?

在鄭國漢任內,嶺南大學得了些虛名,福布斯十大博雅學院之類,足夠他沾沾自喜和連任了。他在今年度獲得校董會一致通過連任嶺大首席,意氣風發,大權在握。儘管嶺大連年遭到教資會削資,校董們對鄭國漢的表現一片讚賞,校董會上下都喜歡他。

校董會之中,大部分由特首直接或間接委任,僅有6席由民選產生,全體教職員可以直選3席、教務會議互選2席,及學生會會長擔當一席。本來,這6席間選或直選產生的校董,可以體現校園僅有的民主精神﹐在政府壟斷校董權力之下,可以稍稍平衡。今年又適逢3席教職員互選和2席教務會互選校董,卻見鄭國漢有權用盡,力圖控制兩席教務會互選校董的結果。

上個星期,嶺大教職員收到教務會(Senate)互選校董的候選人名單。3名候選人之中,鄭國漢和莫家豪聯名提名了2個。

查候選人Sharma Shalendra,為嶺大協理副校長、政治系講座教授。鄭國漢和莫家豪本身已是校董會成員,究竟鄭氏要有多大操控欲,才想到要透過教務會互選的程序,再送多一個校長室成員做校董?多一個校長室成員當校董,校董會便少了一分真教員的聲音。

鄭國漢也是教務會主席。主持教務會會議的他,不避嫌在會內選舉中作提名,實嚴重影響他教務會主席的公正性。鄭國漢的舉動,跡近於中共加諸港人的假普選方案。他以公開提名的方法,向嶺大上下宣告他「接受」的人選是哪兩位,再交由教務會「投票」,擺明向選民施壓。這既會令選民感到壓力,更加令教務會其他成員更不敢參選。

教務會互選2席校董的設想,是確保校董會當中有教務會普通成員(Lay Person)的聲音。若教務會的席位都「選出」由鄭、莫二人提名的成員,何異於直接由鄭國漢委任?鄭國漢手握大學發展方向的大權,又與教員有上司下屬之關係,若連他也不避嫌「宣布」自己支持的候選人,日後參選的學者,若得不到他的「祝福」,豈不是立即被當作「非我族類」?

按照教務會的選舉規則,成員各有兩票,假如鄭國漢今次突襲成功,幾可肯定他提名的兩名親信可以全取兩席。

現時,校董會的席位共33個,當中有25席由特首直接或間接委任,2席由校長(現由鄭國漢竊居)及副校長(現任為莫家豪)擔任,可以說,27個「都是他的人」(還未計空直選席位當中,也有他的人!)。他的位置這麼穩,校園內的批判之聲又處於低潮,萬沒有想到,他連校董會內的所有異見聲音,都要設法消除。

鄭、莫二人濫權若斯,亦引起嶺大老牌教授的不滿。社會學教授Peter Baehr便向全體教務會成員發信,指出鄭國漢此舉乃是「專制、專斷、上壓倒下的領導風格」,破壞了一直以來校長室的做法。

對此,鄭國漢的回覆充滿「語言偽術」。他雖然提名了兩個候選人,但意在「促成競爭,而不是影響選舉或宣傳個別候選人」。提名候選人,但不是「支持」他,而且一個不夠,要兩個,世上有沒有這樣的事?有者,類似於謝偉俊之流,嘗於立法會提出動議,繼而投下反對票,聲稱只為了「促成討論」。鄭國漢以一校之長之姿,道出了謝偉俊的水平。

他又在信中說,自己也是教務會的成員,有權提名或和議人選。對,他「有權」這樣做,但行事中立、不偏不倚,是對主席的基本要求,其意義遠大於他在會議中的「權力」。正如議會主席「有權」投票,卻往往備而不用,以保其中立。若果議會主席以自己「有權」便「用權」,自然招人質疑。

鄭國漢連任之後,變本加厲,大搞中央集權。在他手下,嶺大的制度如港鐵一樣沉淪。為了追逐排名,大學教員被逼奔馳在追逐期刊數字的遊戲之中,加以高壓的政治風氣,未得「實任」的教員們往往敢怒不敢言。在鄭氏專權治下,嶺大的教員之間只有「埋堆」與「不埋堆」的選擇,大學教育的理想只會越行越遠。

教授Peter Beahr是唯一一名在諮詢會上質疑鄭國漢任校長資格的教員,這幾年來,他一直透過教務會選上成為校董,盡力為嶺南把關,直到今次鄭氏破壞制度,明知未能阻止,仍揮筆批評。要守住嶺大,學生、校友和教師,都不能再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