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別選委對「明日大嶼」計劃之聲明

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別選委對「明日大嶼」計劃之聲明

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別選委對「明日大嶼」計劃之聲明

大嶼填海 為誰而建 漠視民意 事倍功半

對「明日大嶼」計劃之聲明

特首林鄭月娥在剛推出的2018年施政報告中,提出「明日大嶼」計劃,目標在東大嶼填海1700公頃,建造多個人工島。作為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別的選委代表,我們對推出的目的、規模、程序及模式均有所保留:

供過於求,為誰而建

根據政府統計處推算,香港人口於2043年達至高峰,比現在增長88萬,之後便會回落。但未計現正進行的土地房屋發展和現有閒置的房屋資源,東大嶼填海後便可供110萬人居住,為何要提供過剩的供應?

如此龐大計劃,卻沒有交代規劃願景及土地分布等重要考慮,亦沒有交代填海選址及規模的理據。特首亦明言,此計劃是要「大嶼山會成為通往世界和連接其他大灣區城市的『雙門戶』」,這不禁令人擔心,新造的土地未必能聚焦解決香港的住屋問題。

漠視民意,無視更佳選項

土地大辯論剛結束並正進行歸納,眾多專業團體和市民提出了大量寶貴及可行的意見,例如:棕地、軍事用地、私人遊樂場地契約用地、閒置政府地、近岸填海等選項。可惜,在土地專責小組報告未出爐前,特首突然急於推出如此大規模的填海計劃,無視整個土地諮詢,視民意如無物。而且比起大規模填海,這些選項成本較低、技術要求較低、對環境影響也較小,大規模填海是捨易取難,未有充分考慮專業意見。

不符成本效益

當提及填海的開支,特首輕描淡寫地說「四五千億走唔甩」。但不少工程專家認為,若計算連接的道路和鐵路,加上近年基建超支的趨勢,保守估計亦要一萬億,大約是香港外匯儲備的一半。若工程期間遇到不可預期的情況,如早前港珠澳大橋人工島移位之類,開支更會進一步飆升。當然,一萬億是否合乎成本效益,要看有否其他可達至同樣目的,但成本較低的選項。而在土地供應問題上,明顯有不少成本低得多的選擇,如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收回棕地等。

合理分配,按步推展

土地和房屋問題可分短、中、長三階段處理,因而直接影響儲備的分配。在填海的開支上,若單項投放一萬億而忽略了短中期房屋措施的資金投入,恐怕顧此失彼,未能達到成果效益的社會平衡,恐陷頭重腳輕寸步難行的困境。

天人共存,敬畏自然

超強颱風山竹吹襲香港,市面一片狼藉,情景還歷歷在目。當大眾開始感受到全球暖化所帶來的天然災害,大規模填海是反其道而行,因其耗能大、碳排放極高,對環境影響也是不可逆轉的。雖然特首說「氣象風險可管理」,但大自然的力量並不是人類可以匹敵的。加上如此大規模的填海,需要運用大量海砂,對填海的海域和海砂的出產地造成嚴重生態災難。其實造地應以順應大自然的方式,並考慮以人居、環境互相配合的新式設計,而非因循上世紀「新市鎮」的發展模式。就算填海是不可避免,亦可以推進式堤岸及分散式堆填等方法,在增加土地的同時產生宜居及保育沿岸生態系統,相對大規模的填海工程更能抵禦氣候變化的環境改變。

總結

我們作為建築師、測量師、規劃師、園境師,一向關心香港的土地和房屋問題,亦明白到這些問題的急切性。但「明日大嶼」計劃不但不能解決問題,更會引發很多不能逆轉的影響。

在過去五個月,無論官方的專家小組,或者民間研究組織,在土地諮詢過程中提出了很多優秀的方案。所以,我們呼籲林鄭月娥特首,為香港福址,為了我們的下一代,暫停「明日大嶼」計劃,重新找出一個有利香港未來的土地發展方案,讓市民共同參與,為未來重燃希望。

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別選委:
陳彥璘 蔣偉騏 黎可頴 林穎茵 陳潔華
林芷筠 柳凱瑩 關兆倫 鄭炳鴻 敖鋅琦
黎永鋒 黃智鈞 司馬文 陳元敬 高嘉雲
劉紹禧 汪整樂 陳堯坤 雷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