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如何理性辨析人工島?

如何理性辨析人工島?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黃元山,大力推銷東大嶼人工島。黃元山指,島上可蓋 15% 私樓,共 1 億呎,每呎地價 5,000 元,便有 5,000 億收入。基金轄下《政策。正察》專頁,亦曾轉載專欄作者唐榮的《唔填就笨啦!》,認為人工島上興建的公營房屋若全數出售,便可抵銷成本。

另一方面,評論員謝冠東在《黃元山和謝偉銓的數字掩眼法》一文中質疑有關的計算結果,前立法會議員姚松炎則基於自己的估算,東大嶼人工島總開發成本高達9500億元,預期這項目會蝕大本。(請參考《東大嶼人工島項目將虧損5900億元》)

支持和反對人工島的陣營都有數據,但基於理性分析,為何不值得相信前者呢?首先,團結香港基金的金主,是大地產商和建造商,在填海造地的立場上,涉及嚴重利益衝突,公信力成疑(可參考《團結香港基金真相與其計劃》)。再者,對人工島的質疑是全方位的,包括不同領域德高望重的學者專家。她/他們不會單單考量經濟效益,或把問題簡化為土地供應不足之過。就算考慮經濟因素,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都不敢掉以輕心。

相反,力撐人工島的人,比方說,曽經指「佔中」帶來3500億元以上損失的經濟學者雷鼎鳴,就認為「明日大嶼」的經濟回報,隨時以萬億計。為何在貿易戰無了期、中國經濟放緩、以至美國步入加息周期之際,雷教授對香港的樓巿前景仍如此樂觀,而且深信十多廿年後基礎因素也不變?

同樣樂觀的還有浸大財務學者麥萃才,他認為填出來的土地是固定資產,有別於無人用會虧大本的基建,可用作土地儲備,總會派上用場。但隨着人口老化,香港人口到2043年左右會回落,填這麼多土地儲備出來幹甚麼?麥教授可知道中國有多少鬼城?他能斷言新的金融海嘯百分百不會出現,人工島不會因泡沬爆破而變荒地或爛尾工程?萬一經濟蕭條,民不聊生,政府還要削減各種福利開支,繼續泵水去無底深潭,到時怎麼辦?

喜歡將「世上沒有免費午餐」掛嘴邉的雷教授和一些經濟學者,在支持興建人工島(或公私合營/共享方案)時,便不會拋這句叫人想起成本和代價的口頭禪出來。但如此重大的社會投資,若然合乎理性,又有將公眾利益放首位,怎麼可能不同時考慮其他替代方案的成本效益,再權衡輕重,才作定論呢?姚松炎便提出挪威模式,建議大家計算粉嶺高球場和棕地的盈利/虧蝕率,跟人工島比較後,再決定那一選項對未來幾代人最合適和最有利。這是一種重視方法學的討論方式,在乎理性討論的人,都應該認真審視不同的可能性(包括把填海開支用於其他社會環節所產生的益處),互相比較和對照,避免推銷員式、隱惡揚善的線性思考,把偏見的影響減至最低,尋求公允的結論。團結香港基金的各個推銷員最缺乏的正正是這種討論理性。

再說,團結香港基金仝人認為,藉人工島的賣地收益,就能抵銷其建造成本。但如果增加了這麽多土地,地價仍居高不下,樓價和一般人購買力嚴重脫節的情況亦不會改善,一般人又哪有本事上車呢?這豈非無法達至當初大填海的初衷?莫非這些樓不是起來給香港人買?假若麵粉大增而價格大跌,那政府又如何藉賣地收益回本呢?

林鄭政府對反對起人工島的人流露不屑,視之為不理性的表現。坊間也有意見認為,社會出現為反對而反對,或教條式反對填海的現象。但真正不理性的,難道不是那些輕信既得利益者之言、盲目樂觀、為支持而支持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