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小販在舊區搵食實屬正常 誰之責?搬遷何如?

小販在舊區搵食實屬正常  誰之責?搬遷何如?

市區重建.裕民坊特色街舖群 系列報導之三

【草根行動媒體】 重建特約記者:楊加怡

翻查市區重建局於2018年9月7日給觀塘區議會的文件中,發現市建局聲稱在觀塘重建第五期的地盤內,除了市建局聲稱在裕華大廈和國泰大樓下的「不合法佔用」的店舖外,還有9個持有食環署固定攤位小販牌照的小販(註1)。市建局在這份文件的第五頁中,稱會「與食環署商討有關固定攤位小販牌照的構築物的搬遷事宜,以制訂合適的方案。」

記者於是到區內查看一下,與其中一位報紙檔的大叔,還有兩位修理鐘錶檔口的師傅談過。

共通之處是,三個檔口都似乎沒有見過市建局,不過就有食環來找他們談安置事宜。報紙檔和其中一位鐘錶師父佘先生都有擔心,位置換了,之前的客人可能就不見了,且又要守業守一輪才有新客人。報紙檔的林先生表示,重建一直進行,居民一直搬走,食肆又搬走或結業,客人一落千丈。他嘆道做報紙也賺不了多少,早上八點鐘開檔,「一份報紙賺幾毫,一包煙賺幾蚊」。記者下午見的他,報紙已賣完了,剩下見到一些在不同報紙檔間中會見到的雜貨,彷彿他都會有,由勞工手套、小型玩具、煙、指甲鉗等都有。看來,生意真的不易做。他也有表示,如果搬入將來的新建商場地庫中,不像現在位於通往地鐵的通道上人來人往,還有沒有生意,就可能成問題。

三個檔口的不同之處就是,報紙檔,是屬於那9個持有食環署固定攤位小販牌照的小販,而兩個鐘錶修理師傅則不是。

首先記者遇到在近地鐵站向裕民坊的街口,自稱「鐘錶伯」的伯伯。記者見他客似雲來,不敢打擾,但卻找不到空位入,因為幾乎沒有停過。記者有數,大約三十分鐘內,有十幾個客人來做過不同的事,有換帶的、換電的、查詢名貴錶如要重新扮靚的價碼的,也有記者看不懂是在修理什麼東西的。只見師傅戴著放大鏡在一隻眼前,七十六歲的雙手,熟練到都看不清楚在做什麼。在生意間,有位瘦瘦大嬸,拿錶來說慢了,伯伯兩下弄好了,錢也沒有收。伯伯表示,他好多時都有做勞工階層生意。他每天七點來主要是開檔,然後會有些工友把錶拿來修,託他保管,下班來取,工友之後,就有飲茶的長者客人,之後就會有其他。鐘錶伯不無驕傲地表示,自己在這個位置已服務社區38年,每天開早七晚八,幾個孩子都靠檔口養大,現在什麼都不擔心,就希望可以一直這樣早出而作日入而息,養起自己就覺得好好。

在與客人閒聊間,才知伯伯桃李滿門,一生人收了廿一個徒弟,當中就有四、五個都在觀塘這一帶搵食。其中兩個,受重建影響,已由食環署安排發了個「手工牌」,被安排了在物華街某個號碼前做生意。加上,其實生活都已過得去,伯伯對於將來的安排,也不算太擔心。還有一個原因,伯伯笑說:「林鄭月娥都來探過我兩次啦!」記者也很希望,特首記得這位云云落區被探的其中一個伯伯。

另一位伯伯的徒弟,就是沿街走到街尾的佘師傅。兩師徒,一個街頭一個街尾,守著不同的人流客人,不過都是各做各。只是,看他們的卡片,都是寫住「明輝鐘錶」。佘師傅說,是師傅覺得一起印卡片會便宜一些,便都一起印了。佘師傅對生意,也是一樣有信心,不過,就是擔心將來換了位置後,吸不到人流就無生意。他自稱最初是流浪式做,有做過牛池灣、沙田和駱克道。後來,就同師傅一起守在觀塘,但遇到重建,也是一個沒辦法的事。

記者後來向聯區關注小販平台查詢,發言人梁志遠指兩個鐘錶檔應該屬於食環署2008年一個政策。當時連串的爭取和保育小販的聲音,推動到一個為工匠發牌照並劃位讓其工作的政策,而擦鞋匠、鐘錶修理匠都屬此項。換言之,市建局對於兩位沒有固定檔牌照的小販因重建受之影響,不盡任何責亦可以。

同仁市集人氣低 商場焗熱無招徠

這十年來社會強調保育地區特色,支持小販聲音此起彼落,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去年5月在其網誌指:「希望能保存小販作業的特色和為區內市民提供不同檔次的生活必需品。」那是否能夠以實踐作出兌現呢?

話說其實裕民坊重建,已是巨大的觀塘重建區的第五期,在之前的三期中,也牽涉物華街小販市場、協和街小販市場和仁愛圍小販市場。後來,估計因重建區太大及估計歷時甚久,很難一次過處理那麼多持有食環署固定攤檔照的小販,而將來的觀塘重建後的市中心,亦須有街市大樓,故在完成所有重建收購和建築前,先在同仁街興建了同仁街臨時小販市場,並在外牆掛上「同仁市集」的招徠。這個「同仁市集」建好後,是作為食環署轄下十七個小販市場之一,售賣不同種類的日用品,而將來,應該會全部搬去新建好的商場地庫層的小販市場裡。據悉在裕民坊的九個固定牌持有者,將來也很可能是安置於那裡。

「同仁市集」於2014年5月正式啟用,是一個兩層高的建築物,內有125個小販攤檔,外牆由金屬網板組成,據說是為達致自然通風及採光的效果,能節約能源。不過,記者問過不同的進去過的市民,當中似乎有不少聲音都指內裡焗熱,尤其夏天。網上的聲音也普遍覺得很有問題 (註2) 。對於小販來說,更是人流稀少。記者在初秋涼天氣走進去,覺得空氣是還好,不過也不知是不是因為,根本就沒什麼人,因此空氣還算流通。

長期關注觀塘重建情況的「活在觀塘」發言人袁智仁指:「檔主多是老街坊,多年來跟區內社群已建立深厚情誼,檔主之間亦情同手足,守望相助。 前市集位於區內中心地帶,背靠街市、民居環抱,現時卻在區內邊緣位置,加上設計失當:鐵籠外型趕客、場內通風極差、門口位置欠佳、走廊狹窄,令小販檔生意難做,生計大受影響,不少小販被逼離場,損失的除了是小販,更是慣於在市集選購平靚正貨品的街坊。」

至於將來不知何時重建好的新市集是如何,更是無人知曉。不過聯區關注小販平台的發言人梁志遠指出了一個長期觀察:「街檔通常都不喜歡入街市,因為會失去大批客。」他亦解釋,一般而言,例如政府修路,要移動一個固定攤檔牌的小販,都有幾種方式,一是遷他入他願意入的街市攤檔交租,二是發出一筆十二萬的款項退回那個牌照,三是再在全港本來已經劃定了的街頭小販固定檔的位置另租一檔。他又指,由於近年收回千多個牌,所以全港應該有千多個已劃定的街頭小販固定檔的位置,可供租用,只是,觀塘重建區太大,扯走許多已劃的位置,將來也不會再有露天小販檔,小販們想原區街頭安置,應該會有困難。

「小販之中,持助手牌(註3)的人,比牌主更無保障,因為收檔等如失業。他們也大都沒有能力承擔再去外面租檔。就算市建局現在提過的原區安置,也只會在新建商場的地庫層,吸引力不大。至於露天檔位,食環只會給予之前被認可的工匠小販,如鐘錶檔。」他說。

同受重建影響 安置補償誰之責? 
  
在舊區街坊自主促進組內長期對小販議題有關注的nick指出:「重建必定會引致客源流失。其實最好就無須小販搬入室內街市,另外亦應於重建時期內給予小販經濟補助和免除牌費。

「在重建之下,小販和商販同樣受到影響,要搬遷,對做生意的人來說,一就是必定損失客源要重新守業,二是搬遷都要一筆經費。持有固定攤檔牌照的小販也好,或街上服務幾十年的鐘錶叔伯也好,其實都是因重建受到這種影響。然而,由於他們在政策上是食環署管轄範圍,食環署只會搬遷他們。然而,這情況似乎又一般政府修路要求小販搬遷有分別,因為市建局搞的重建,將來是會與地產商合戶發展,且觀乎現在的規劃模樣,是起豪宅,將來有利可圖,那麼,市建局是否應該有責任呢?」

(1)區議會文件
(2)蘋果日報活在觀塘香港01
(3) 助手牌是通常是指發給小販牌主的僱員的牌照。一般來說,當大部份牌主已好老,都需要靠助手去經營,又或部份生意好的檔會請多個伙計。可是,在助手牌的相關規則中,有些不太合情理的規則,包括助手不可以收錢,及在檔主的身體不在檔中時,助手不可以做生意。

【草根行動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