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明日大嶼」:天地人三理不容

「明日大嶼」:天地人三理不容

圖片來源:青衣島民
文:黎廣德(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

自從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推出「明日大嶼」 人工島填海計劃後, 可說是兵敗如山倒 ,不但市民群起遊行抗議 ,建制陣營 也內部分裂, 土地供應小組成員亦公然唱反調。 儘管林鄭開始以退為進: 把計劃說成願景,把1700公頃說成分期發展, 但社會上質疑之聲卻有增無減。

究竟明日大嶼為何落得如此下場 ?或許從另一國際大都會 -美國紐約市如何規劃未來的經驗, 可以一窺端倪。

十位美國科學家去年底在美國國家科學期刊上 聯合發表了一篇重要論文, 指出紐約市需要面對 因氣候變化而導致海平面上升的風險〈註〉。 簡而言之 ,除非全球各國大刀闊斧深度減低碳排放, 南極冰原溶化 和 大西洋環流減弱 等一連串效應勢必加劇, 在最猛烈的風暴潮肆虐時, 到了本世紀末紐約市沿岸海平面會上升2.5米, 200年後上升10米 ,300年後上升 15.7米。 這是紐約市規劃未來時必須面對的殘酷現實, 因此紐約市長 Bill de Blasio積極推行一項名為「一個紐約」(OneNYC) 的氣候應變計劃,不但推出涵蓋全城規劃的「氣候韌力設計指引」,更準備鉅額投資以保障紐約市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正如紐約市氣候政策高級總監 Daniel Zarrilli所言:「 氣候變化是對我們城市和地球生死存亡的威脅, 當我們 投資200億美元提升氣候韌力的時候, 我們正尋找方法使投資的效用拉得更遠, 以換取更多時間為紐約市民減低風險。」

香港的地理環境 固然與紐約市不同, 但海平面上升是全球現象 ,所有沿岸城市均須面對風險。或許有些香港人會說, 過百年後我們都不在人世 ,還需為此規劃嗎?

這條問題的答案, 其實已經寫入「 紐約市韌力設計指引」的目標之一:「規劃新資產的服務年期須按照未來氣候預測作出評估, 以保證投資確有成本效益。」

投資一棟建築物或許只需考慮 幾十年壽命, 但居住過百萬人的人工島呢? 難道預計它一二百年後被淹沒仍然投資? 若果我們期望它300年後仍然安全 ,人工島又該如何設計 ? 成本效益如何能達標?

其實我們 不應只質問人工島投資的可行性, 更應向特首提出迫切的課題: 為何香港沒有一如紐約市為加強氣候韌力作出投資,全面保護沿岸基建? 颱風山竹襲港時大澳、杏花邨、海怡半島和將軍澳等地居民已經身受其害,過不了幾年受災社區必定越來越多,對他們來說加建防災基建不是遥遠的願景而是迫切的訴求。

政府不顧市民現有資產的安危, 反而巨額投資風險極大的人工島, 試問如何燃點香港人對未來的希望?

林鄭月娥不但刻意「與天鬥」, 更違背經濟邏輯與理財紀律。

姚松炎教授上週已經作出詳盡分析,說明1700公頃人工島 的投資估算 為9500億元( 見《明報》 10月14日「星期日生活」版)。 但這是保守估計,因為沒有計算 「政治超支效應」, 即因為政府官員明知無需問責而縱容項目超支所產生的額外成本。 這組效應並非憑空的政治指控 , 而是根據特區政府十大基建的往績( 包括已建成的高鐵、港珠澳大橋及中環灣仔繞道項目)確認平均超支 25%至30%。 因此計入政治超支效應後, 明日大嶼的總成本可達 1.2萬億元。

相比之下 , 鄉議局成員侯志強已公開點出真相: 「用一二千億元可買幾千公頃農地 」,人工島的呎價成本比起購入農地或棕地貴五倍, 再加上政府收回農地後可以順勢理順新界規劃長期累積 的用地衝突矛盾 ,足以改善全港一半人口的生活質素。 孰優孰劣, 一目了然, 為何林鄭還要「與地鬥」?

人工島的另一矛盾是遠水不能救近火, 政府要耗盡這一代人累積的萬億儲備, 但未來二十年整整一代人不會有所得益, 更須負擔巨大的機會成本 , 斷送了把儲備用於改善民生福利 的機會。 政府一方面警告市民關於人口老化 、 退休保障不足 、市區樓宇老化 、 大學學位不夠 、醫療設施緊拙 、 城市競爭力下降等種種危機, 但又只懂把資源投入基8建, 這已經不只是「堅離地」,而是背棄公共管治的基本倫理。

有工程顧問和建制派學者出盡六壬為政府護航, 解釋人工島將來賣地收入足以支付高昂成本 。但這種邏輯不值一曬, 因為即使麵包 真可以賣得很貴, 但是明明有兩袋質量相同的麵粉,為何偏要買一袋貴幾倍的麵粉來製造同樣可以賣得出去的麵包呢? 況且把麵包價抬得很貴, 等於預告將來市民永遠無法用可負擔的價格購置人工島上的居所, 這豈非揭開遮醜布,替政府倒米 ?

只要看清背後邏輯, 便明白林鄭的明日大嶼其實是「與人鬥」,犧牲整整一代香港人利益。

「 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其樂無窮」 是毛澤東的鬥爭哲學,成為上世紀50年代「大躍進」造成4500萬人死亡的註腳( 見香港大學馮客教授著《毛澤東治下的大饑荒》), 為何相同的邏輯會見諸今天的香港?

***

本月初離世的九龍華仁書院耶穌會魏志立神父, 為他過去半世紀以來春風化雨的學生( 包括筆者 )留下一句歷久常新的教誨:「告別一片土地前先讓它變得更美好」(Leave the place better than you found it)。

雖然歷史上無數證據說明,不少人掌握權力後自欺的能力亦同步增長 , 真心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論好壞都是好事 ,但願鄭月娥同學在夜闌人靜時撫心自問, 「明日大嶼」真可以為香港人世世代代留下更美好的土地嗎?

〈註〉Andra J Garner, et al,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New York City’s coastal flood hazard: Increasing flood heights from the preindustrial to 2300 CE”, November 2017

原文刊於 《明報》論壇版2018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