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1125九龍西補選票得票分析

1125九龍西補選票得票分析

九龍西補選結束,傳媒爭相解讀選舉結果。在討論具體數字前,我想先指出傳媒分析這些數據的時候有時會弄錯了數據的處境。這點在311的時候不少傳媒已經犯過,很不幸今次仍有發生。常見的問題有以下三點:

  1. 不能只看勝負本身 — A候選人在X站贏了,對A不一定是好消息,因為A可能預期要在X贏300票的,結果只贏100票,那麼A在X其實是失利了。
  2. 不能只看票數本身 — A候選人在X站贏100票,在Y站贏50票,不代表A候選人在X的表現比在Y的好,也可能是X站的選民人數比Y站就要多很多。
  3. 不能只看比例本身 — A候選人在X站這次拿45%,在311的時候拿50%,不代表這次表現差了,因為今次有三名主要候選人,A候選人就算比例低了,但相對於對手B來說可能仍然是優勢多了,只要第三名候選人C拿的比例足夠多。

既然如此,那麼我們該如何理解今次補選的數據?我提議兩種分析進路:

  1. (李卓人‑陳凱欣)‑(姚松炎‑鄭泳舜)
  2. (李卓人/陳凱欣)/(姚松炎/鄭泳舜)

第一種的做法,說白了,就是看1125的票數差和311的票數差,之間的差別。這種想法在選舉過程中特別有用,因為我們知道姚松炎只是輸給鄭泳舜二千多票,如果在1125當日李卓人在落後陳凱欣的站可以輸少一點,又或在優於陳凱欣的站可以多贏一點,把這二千多票爭回來,那麼李卓人就會有勝算。

但這分析進路對選後研究卻有一弱點,就是處理不了我剛才說過的票站大小問題,不利於做選民社會經濟背景的分析。第二種做法用比例作為分析基礎,可減輕這個問題。以下我會以第二種做法出發,再配合第一種做法作討論。

按第二種做法,把所有票站算一次,可得出以下結果(由於311的時候G1401的選民是分到G0201和G0301投票,所以以下運算會把G0201, G0301, 和G1401算作同一單位處理。)

圓點為票站,黃色為李卓人的表現比例上比姚松炎好,藍色為比例上較差,顏色越深越差。

看這幅圖,第一個印象當然是藍點比黃點多,這代表了在大多數的票站,李卓人的表現都要比姚松炎差。黃色的地方有四點,分別位於下白田、龍坪及上白田、南昌北,和啟德北。

南昌北最易理解:這是鄭泳舜代表的區議會選區。311的時候由他出選,所以建制派的票也特別多。到了1125,這個因素不存在了,也就下跌了。在這個站,李卓人比姚松炎跌了131票,但陳凱欣比鄭泳舜跌了192票,所以比例上李卓人的表現較佳。

類似的情況在下白田,和龍坪及上白田F2301(白田天主教小學)也發生了。民主派在這兩個站也是跌票的,只是建制派跌得更多。對此,筆者聽聞兩種解釋。一是獨立區議員甄啟榮的倒戈,沒有用力為陳凱欣助選;二是李卓人團隊在白田邨的洗樓工程發揮作用;如有其他解釋歡迎提供。

唯一一個李卓人無論在實數和比例上都有增長的地方,是啟德北。這點後面再講。

然後看跌票的地方。上圖深藍色的地方,可以見到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高收入區,例如尖沙咀西(即九龍站)、九龍塘和嘉道理。可能的理由,是李卓人的工運形象在這些老板區不太討好(我對此總是有點耿耿於懷,因為坊間對他有很多不實的說法,例如說他支持「外傭居港權」,其實他只是支持《基本法》第二十四條對外傭同樣適用,而由於法例規定外國人在香港要有自己的住所和可支持自己的收入才能成為永久居民,所以根本不存在外傭住滿七年自動成為永久居民的可能。可惜,關心這實制情況的人太少)。無論如何,他們不支持李卓人的後果,就是九西成為港島翻版,高收入開始轉向建制派。要當心的是這個現象會否流向中產,例如在荔枝角中(四小龍)李卓人雖然贏了陳凱欣421票,但311的時候姚松炎是贏鄭泳舜762票的,也就是跌了341票,跌幅甚大,需要檢討;細看之下陳凱欣相對於鄭泳舜沒有怎樣跌票,李卓人比姚松炎卻跌了369票。

第二種,是「馮檢基區」,例如麗閣和幸福,兩區都是馮檢基的根據地。李卓人和馮檢基的得票加起來也不及陳凱欣,邏輯上固然不存在馮檢基「鎅死」李卓人,但個別選區的數字仍值得注意:在麗閣,311的時候是1847對1931,1125的時候變成1590對1948,另外711票投馮檢基;在幸福,311的時候是1245對1504,1125的時候變成1061對1593,另外212票投馮檢基。從數字上看,是否可能有部分馮檢基的得票是本來李卓人可期望從姚松炎接收的?(注意我這兒絕對絕對不是要談責任問題,我只是想指出有些李卓人表現較差的站,則好就是馮檢基表現較好的站而已)

第三種,是個別的公屋區,具體視乎建制派的投入程度。這點看實數會更明顯。兩個實數跌幅最大的區,分別是荔枝角南(海麗邨),和元州及蘇屋。元州及蘇屋的情況,有報道指建制派在當地做了很多組織工作,也有當區從政者指建制派在選前十分盡力多次洗樓催票。至於海麗邨的情況我是很不理解的。之前看到海麗邨的投票率不斷上升,我還以為是海麗罷工為李卓人帶來支持;結果顯示,李卓人跌了193票,陳凱欣贏多了218票,海麗邨投票率上升對李卓人原來不是好消息。為什麼建制派可以在數個月之內在海麗邨多拿這麼多的支持,有待當區的朋友解釋。

最後,說說另一個我不解的地方:啟德北。我知道,社會對啟德這種新公屋區有很多偏見。但奇怪之處,是九龍西七十多個票站,要找一個「泛民建制比」上升了,而且是出於實際上民主派得票增加而不是建制派得票減少的地方,只得一個:啟德北。我查過選民登記,啟德北的選民數目是增加了,但不多。雖然結果仍然是建制派嚴重優勝,但在絕大多數其他票站都在跌票的時候,唯獨是這個地方守得住沒有再跌,民主派得票還有進帳,我想我們有必要放下對啟德的偏見,問一問當區的民主派樁腳,他們做了些什麼。

最最後,我想說明這只是個很初步的分析,指出一些我覺得比較明顯的觀察。我希望可以鼓勵用實際的數據去回答問題。選舉過後,各式孔明都走出來給意見,我擔心這些意見如果沒有根據的話會很易變成口水戰。我有個朋友在劉小麗參選的初期,大力批評她當時走的清新路線不適合九西這個窮區;到了李卓人出選,同一位朋友又大力批評李卓人的工運背景不適合九西這個中產區。我想說,這位朋友看似自相矛盾的說法其實都對,因為九西是個貧富懸殊很嚴重的一個區,世事就是這麼多元。同樣的,在以上的分析過程中,我發現很難用單一說法總結李卓人的成敗;他或者在某類選區表現不佳,但又不難找到例外;選戰似乎因一些很細微的當區人脈關係,而影響甚大。

如是者,我們似乎有很多東西可以做。如果人脈可以扭轉大氣候,那麼下年就是區議會選舉了,還有很多長年是建制派自動當選的選區還未找到人參選;各路英雄與其在網上批判泛民選戰的不濟,不如親身走進社區大顯身手吧!

(申報:筆者為工黨普通黨員,有參與李卓人的選舉工程,唯此分析與選舉工程並無關連。數據來源:選舉管理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