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以傳承打破鴻溝

以傳承打破鴻溝

早前拙文提過香港的世代鴻溝情況,後來蘋果日報專欄作家馮晞乾Margret Test文章,其實是彰顯更嚴重的鴻溝:我不是說時代上的差距,而是離地+時代的差距。

記得剛剛當記者時,要去會展做一單有財政司出席的工作。到了會展,我問在場的工作人員:「請問xxx個function在哪?」工作人員一臉茫然:「xxx是誰?不清楚。」

我呆了。

「xxx喎⋯⋯財政司喎⋯⋯?!」

工作人員仍是搖頭,我無奈自己探索。見到前輩,氣沖沖的簡述情況。
「他不認識xxx,有甚麼問題?你不認識才是問題。認識xxx,是你的工作和專業需要,不是他的。」

前輩之言當頭棒喝!

不少人都有這種問題,在某圈子中如雷貫耳,就一廂情願的認為那是社會的共同認知。說實在,我喜歡佛洛姆,他肯定夠出名,但我堅信香港人認識由周星馳推介的史坦尼夫斯基,遠比認識佛洛姆多,即使周星馳已從香港社會淡出。在網絡貼一段笑片、機票減價、食品券、下載程式小技巧,成千上萬likes如取如攜。但社會民生息息相關的,則無人領受。再追問一下,就我討厭政治了。

其實,即使在同一個時空,當我拜讀吳靄儀的政論及評論金庸女角文章時,也不是有很多同學知道吳靄儀是誰。如果,Margaret test 真有一個意義,就是大家應探討在時代更替、資訊碎片化、小眾傳播和虛擬互動主宰的社會下,如果導領群眾追求文明價值、誠信社會、道德公義、惡絕愚化,比感慨大家不認識 Margaret 來得重要。

畢竟,不認識,還可以介紹他們認識,這叫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