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問題不在市民的無力感,而是泛民的蠢!

問題不在市民的無力感,而是泛民的蠢!

九西選舉後,「無力感」一詞似乎成了社會共識。泛民的問題之不是無力感而是蠢!他們看不到中共本意,不自覺地參與了「無力感合唱團」,成為建制宣傳的一員。

這當然是多得了「民主派唯一支持」的李卓人。李卓人在選後表示,今次選舉最大的障礙是「心淡」,包括選民對香港政局心淡,和對民主派無力挽回劣勢心淡。這與事實不符,陳凱欣得票106,457票,李卓人和馮檢基,分別得票93,047和12,509票,合共105,556票,若言心淡何來20多萬票和支持泛民的十多萬票?

在美國中期選舉的牽起巨浪的干預大選的臉書事件中, Cambridge Analytica 的前分析員Christopher Wylie 解釋了,選舉工程大致可理解為,首先找出一條落地的選舉議題,然後再找最容易受到影響的一群選民,集中地向他們遊說。這就是“Targeting vulnerability ”的意思。

筆者在今次的選舉觀察是:親中派的背後智囊的重點宣傳不是攻擊泛民的不是,不是宣傳陳凱欣如何美好,而是宣揚一種最毒的信念 ── 投票無用,立法會無用。它們甚至不介意親中派跌票。

現在親中派又唱無力感,泛民又唱無力感,傳媒又唱無力感,普通市民那裡分得清。

讓我們仔細看看。吳靄儀說:「點解你想有無力感,因為既然無力就唔使做嘢!」劉進圖說:「建制一方最希望香港年輕人繼續被無力感和政治冷感支配。」其實他們的立論是希望市民放棄這一負面看法,但經傳媒引用,它使讓人有一錯覺,以為全社會都認為香港市民充滿無力感,特別是年輕一代。

無力感並非什麼新鮮事件,香港在70年代也是不熱衷政治的。市民受著不斷的社會事件衝擊,例如六四,例如回歸,例如沙士和負資產,開始越來越關注社會。政治人物與社會的感力程度有如水與魚。魚依賴水的存在來生存,但魚不能製做水。

泛民可以怎麼辦?

泛民的一個問題是只會煽情和將社會問題簡單化。這手法只有在民主上升期有效,可是我們預見泛民面臨著一個小冰河時期。例如今次九西補選,李卓人團隊的宣傳口號為「背水一戰」、「最關鍵的一席」。當李卓人落選後,網上立即出現一種論述 ── 既然修改議事規則的把關一席輸了,下來的議席不是不重要了嗎?

在其他方面,梁家傑為香港獨立關稅區遊說自圓其說,表示香港民主未死,但已瀕臨死亡。這些說法十分負面,近乎狼來了的童話。大部份香港人始終要在香港生活,「這不是我認識的香港」、「我要移民了」這些網絡流言是「無力感合唱團」的一部份,只有利於中共。

政治的第一課是分析目前形勢從而提出我們的任務。泛民要學習如何以真名呼實物。政治宣傳是很微妙的,在某些情況下,將敵人妖魔化反而幫了敵人。

筆者與一位熟識選舉工程的朋友討論九西補選。他同意,「背水一戰」、「守著議事規則」這2個口號幫不到拉投票,一般選民對它不關心。

泛民沒有「一場戰爭的失敗」的問題,因它們的命運註定了自己是永恒的反對派。不幸的是有部份泛民看不到基本法的局限,以為可以做一個制度內的建設派。

筆者的總體觀察是:泛民在未來的民主抗爭中永遠是被動的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