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日後,盡量別教今天的淚白流

日後,盡量別教今天的淚白流

攝:Manson Wong

轉眼四年。

四年前的這刻,我在金鐘現場,不斷拍照、遊走,希望用眼睛、用鏡頭將眼前的一切記住,因為我知道,這個借來的場域是一生人一次;翌日早上,我走上了連接添馬公園與金鐘地鐵站的天橋,拍下了這條「人民誓必歸來 We’ll be back」的大直幡,一邊按下拍攝鍵的同時,也一邊跟自己說︰I will be back 。

結果四年過去,我當然也到過添馬公園、政總和金鐘不知多少遍,但我知道,那個「我」其實從來也沒有「歸來」過 — — 不在於我在這四年間參與過多少次遊行、喊過多少個口號和打過多少敗仗,也不在於我們面對時事、新聞時的究竟是憤怒、沮喪、無力和心死。我想說的,是我忘記了那個四年前的自己,直至看罷《傘上:遍地開花》,我似乎又隱約看到了那個自己。

用最真實的紀錄喚醒最單純的初衷

還記得11月的時候,一個在佔領時認識的好友傳來訊息,問我有否興趣看看一套有關佔領的紀錄片,當時心想︰好吧,就當與一眾朋友聚聚,遂連片名也沒多看爽快答應,豈料朋友後來確實留座資料時,我才知道,要看的是獲金馬奬最佳紀錄片提名的《傘上:遍地開花》,而放映日,正正就是12月1日,也就是我親眼看著認識的朋友被抓、被打的「學聯升級」滿四年的日子;甚至到觀影前數天,媒體大肆報導了這套紀錄片被用作證供,在法庭上播放時令不少在場人士都黯然淚下,我開始擔憂自己是否能以平靜的心情觀賞這兩小時的內容。結果,我果然沒有令自己失望。

《傘上:遍地開花》的導演梁思眾乃半島電視台的攝影師,之前曾拍攝多部獲奬紀錄片,而《傘上:遍地開花》則是他與監製李成琳為佔領運動 — — 這場香港有史以上最大的民主運動,所留下的影像紀錄。片中的時間軸並非由‪9月28日‬或‪9月26日‬開始,而是由2014年5月開始,一路直擊佔中三子在毅行爭普選、民間公投、七一街站時的點滴,同時,也有周融為首之「保普選反佔中」‪大聯盟的街‬站、集會等等,一直到李飛在‪8月31日‬「落閘」,以及後來的罷課、重奪公民廣場、一直‪到9月28日‬,87枚催淚彈發射為止,這個「上半集」才告完成。

我相信,《傘上:遍地開花》應是目前為止有關佔領最完整的影像紀錄,而這種完整,不但體現在背景鋪墊上花了心思讓人理解這場佔領的遠因近由,以及盡可能將牽涉其中的持份者也一一呈現,更重要的,是導演對不同參與者的重視。

紀錄片早段以追訪佔中發起人之一的陳健民和時任學民思潮發言人黎汶洛為重要線索,9月26晚的「重奪公民廣場」、‪9月28日凌晨‬的「啟動佔中」等內容都一一包括其中,但在這些「大人物」、「大事件」以外,導演把一些參與者的行動也收錄其中,就如說著要向警員下跪、央求他放過學生的婆婆、因朋友被困於公民廣場內而痛哭、對婆婆說「不值得」的少女、冷靜地指揮群眾佈鐵馬陣的14歲少年等等,他們在片中出現的時間不一,呈現的內容也不同,但唯一相同的,就是各人也懷著最純粹的想法來到金鐘現場去支持、去參與,而這種初衷,都被導演用鏡頭一一記下。 亦是這點純粹,令我在看9月26晚往後的內容,哭得一塌糊塗;因為我知道,四年內一點一滴流失的,除了時間,還有初衷。

日後,盡量別教今天的淚白流

《傘上:遍地開花》帶給我的最大感受,不是「如果可以重來」或「到底哪一步出了錯」之類事後孔明的思考,而是用最真實的影像紀錄來告訴我︰雖然這場運動有規劃和部署的部分,但真正令運動得以發生的其實不是甚麼發起人、領袖或政治明星,而是一個個願意走出來,食胡椒捱警棍的參與者,而每一個運動參與者都帶著不同的想法走進這場運動,有著的各自的初衷和視野,絕非一句「黃絲帶」就能概括;每一個參與者在運動過程中都有其角色,有著不可輕易約化的貢獻。我之所以會哭得如此悲慟,並不是因為要把回憶重溫一次而帶來的傷痛,而是我在慨嘆當初那個「不問成敗,只願盡自己一點力」的自己已經慢慢遠去 — — 是的,打從‪9月26 日晚上‬衝到政總的一刻開始,我根本沒有想像過香港人能透過一場運動、一次佔選而得到「真普選」,但那刻的我只想著一件事︰有人,才有走下去的可能。

我們都習慣「造神」,因為把「神」造出了以後,就可以有人帶著自己安心向前走,一旦走錯了,就把責任推予「神」,然後把「神」換走了就可以,民主運動如此,日常生活如是,然而,感謝《傘上:遍地開花》,再次提醒了我,「與其盲目拜『神』,不如好好做人」,也就是說,做你相信的事,哪怕是用日常相處的時間來遊說家中與你持相反意見的親友、用工餘時間去建設社區、又或是投票日陪家中長者喝茶、投票(當然,前題是你依然相信議會有其角色和作用),找一件自己相信而又值得堅守的事,然後用盡一百二十分的努力去做好它,假如這樣,相信大家也能在過程中鍛鍊出強大心臟和思索出未來的一套,而不必為每次面對打壓時喊出的「民主最黑暗一天」而輕易沮喪。

最後,借《逆向誘拐》中石小儒的一句「我四年前喺金鐘見過你」來作結。石小儒用其相信的「網絡動員」來策劃行動,然後誠邀有相同理念的植嶝仁加入其中,我相信,運動中的每一位參與者都有其理念和行動力,希望大家能回到各自的崗位上努力,然後有朝一日,再以「我喺金鐘見過你」來相認。

佔領是很多人不願提起的傷痛,但同時也是成長和得著的所在;願大家能留低擊傷你的石頭,從錯誤裏吸收。共勉之!

作者 Facebook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