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毋忘初心與實踐政治

毋忘初心與實踐政治

在平安夜講政治,也許對準備歡度聖誕的讀者而言是個思想負擔:「難得假期,何談政治?」

香港人今年經歷的政治衝突,由立法會補選DQ(取消資格)參選人、激進社運領袖和參與者被判監以數年計,到政府取締個別政治主張的政黨、強推「一地兩檢」,以至提出「明日大嶼」人工島計劃引來的爭議等,可能已令不少關心香港發展的市民感到憤怒、厭倦甚至冷漠。

那我們不妨先談談理想的政治吧。每年元旦,羅馬天主教均慶祝「世界和平日」,天主教教宗均會發表與社會政治經濟有關的文告,表達天主教會對世界事務的關注。今年的「世界和平日」主題是「良好的政治為和平服務」(註1)。本文不為宣教,而為再思政治;畢竟天主教教宗不單是12億天主教信徒的領袖,也是梵蒂岡一國之首,其言行在現實政治具有相當影響力。那麼這篇官方宗教文告,有何警世作用?

從政者要毋忘初心

教宗方濟各在文告認為,從事政治是服務整個社會的一種形式;政治的目的,應是締造人與內在自我、他人以至眾生的和平。如果失去這初心,從政就會成為壓迫人、把人邊緣化,甚至毁滅人的一種手段。所謂良好的政治,就是為服務和平,以促進和平為依歸,它尊重和促進基本人權,同時能鞏固人與人以至世代間的信任。方濟各認為,從政者需要尊重生命、自由和人的尊嚴,方能令從政成為實踐仁愛的行動(註2)。他更強調,從政者每次競選以及公職生涯的每個階段,都是一個回歸初衷的機會,而那也正是激發正義和法律的原點(註3)。

對從政者而言,毋忘初心是一個大功課。政治選舉可以是動員民眾、實踐民主平權的時機,亦可以是挾民主之名來獲得權力和私利的渠道。除了要建設政治制度的廉潔和公正,亦需要有韌力的從政者,在時代的困局中保持為大眾服務的本心,不僅着眼選舉成敗和個人得失,也注視社會的不公,以不同的、靈活的行動回應。反之,如文告所指,倘若政治力量只着眼於保障少數特權分子的利益,只會傷害未來一代,青年人也會因被推到社會的邊緣,沒有機會建立未來而失去自信心(註4)。

政治崩壞帶來的跨代不正義,正是目前香港面對的境况:香港年輕從政者因提倡異見而被禁參選、有本地青年政團被定性為非法組織被禁運作。這些由政權主導的政治操作,帶來的結果也許是當政者樂見,但對有志服務社會、希望為社會帶來新思潮和多元觀點的年輕人,只會對政治未來感到絕望。難道社會的異見聲音少了,就等於和平嗎?

締造和平 不離初心

維繫和平,絕不等同滅聲或粉飾太平。方濟各借用了詩人夏爾沛吉(Charles Péguy)所言,和平就如「一朵細緻的花朵,在暴力的石頭地上奮力開花」。締造和平,首先要洞察現實世界存有的暴力,例如對政治犯和人權捍衛者施酷刑、對不同宗教信徒「再教育」的精神折磨、排斥政治「異端」參選的制度暴力。但現實的殘酷並非棄甲曳兵的藉口,反而要如花朵,在逆境中綻放燦爛。

這並非離地的理想,事實上不少處身極權國家的人士,面對諸般暴力打壓,仍然依舊為促進和平與公義而抗爭:遠有在俄國推動平權的Pussy Riot,近有在中國千里尋夫不果而決志剃頭抗議的李文足等維權律師的妻子。她們在逆境奮力開花,相信是不忘初心的表現。

讀畢這天主教文告的讀者或者會問:理想主義的政治論述,對現實政治仍有價值嗎?現實政治需要由人去推動、參與。參與者的動機,其實會影響參與者的意志和毅力,以至參與的成果。保持參與政治以建設理想社會的初心,需要有正視缺失的能力,但亦需要有肯定成果的能力。近年在香港從事反對運動的政治人和社運人,往往認為民眾在雨傘運動後相當無力,對政治愈來愈冷感。但過去一年,即使反對派經歷不少政治上的「挫折」,仍有不少民眾在生活日常推動社會進步,例如傘後團體愈加蓬勃、有基層勞工透過工潮重獲應有待遇。所謂群眾無力冷感,只是硬幣的一面。故此,投身公共事務和社會運動者可能要問的,不是如何消除民眾的政治冷感,而是反求己身,如何在逆境中從政而保持初心,更加得到不同世代的信任,締造真正的和平?

年近歲晚,也許是個回望初心與檢視實踐成果的好時機。

註1:bit.ly/2BwkMzW
註2:見第二段「良好政治的挑戰」
註3:見第三段「愛德及人類道德:政治為人權及和平服務的基礎」
註4:見第五段「良好的政治會推動年輕人的參與並信任他人」

本文原刊於2018年12月24日《明報》觀點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