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大球場如改建 應建成怎麼樣?

大球場如改建 應建成怎麼樣?

文:Wing

在談香港大球場之前,我想提一提進香港不遠的梅州五華縣。這個客家區是廣東省最窮困的地方之一,但今個月先後舉行了兩項國際足球賽事。首先是男足的「客家杯一帶一路國際足球邀請賽」,之後是女足的四國邀請賽。而這兩項比賽的主要比賽地點是新落成的惠堂體育場。

這個惠堂體育場,來季中甲也會成為梅州客家(即港將徐弘傑效力的球隊)的主場。它的名字當然是在向一代球王李惠堂致敬。李惠堂是五華人士,當地靠這位名人推銷五華之餘,也令當地人知道五華出產過大名鼎鼎的球王(即是他畢生忠於中國國民黨),當然合情合理。但李惠堂大半生都在香港度過。當我知道五華的李惠堂故居是旅遊景點,當地有李惠堂的塑像時,我不得不問:香港為何只有將來的大坑火龍文化館有李惠堂的墨寶?

有人認為大球場是香港足球聖地,所以不宜改建。如果我是球員,能到大球場作賽,當然是非常榮幸。但作為球迷,老實說,現在的大球場當然提供了一個相當舒適(尤其是通常都不擠迫)的看球環境,但它其實是一個沒有特色、設計也勾不起甚麼回憶的場地。

以前有人提出一句叫「Never Look Back」的口號。我對此口號極度不以為然。你想一項運動有群眾基礎、能持續地凝聚社區,回望是有必要的。而這種「回望」不應是抱怨今非昔比的抱怨,而是要讓今人知道,自己是繼承誰留下的歷史。

「聖地」如果是因為是大和先進而成為聖地,那要取代它絕對不難。但如果聖地之所以是聖地,是因為它的歷史意義,那它才是不能被取代的聖地。阿仙奴的高貝利、曼城的緬因路俱已成為地產項目,大球場如果在啟德體育園啟用後改建,不一定是一種倒退。透過在設計上加添香港足球、欖球以至是其它體育運動史的元素、將看台以值得紀念的人或事命名,那麼不論是準備在更衣室出場的球員、還是準備入場的球迷,都會被不停提醒他們是在一個特別的空間踢球和看球。

這樣的話,就算最大型的比賽不再在大球場舉行,它也可以是聖地,更是一個比當下有靈魂得多的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