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第一眼戰線》(A Private War):真相是最有力的武器

《第一眼戰線》(A Private War):真相是最有力的武器

2012 年 2 月,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記者 Marie Colvin 與攝影記者 Paul Conroy,秘密潛入敘利亞戰火熾熱的前線城市霍姆斯(Homs),採訪「霍姆斯大轟炸」情況:敘利亞軍方與反政府武裝部隊激戰,軍方對集中兵力加強對霍姆斯的炮擊和轟炸,傳言導致有近 400 名平民死亡,敘利亞官方否認屠殺平民,並封鎖消息。當時身處敘利亞的傳媒都知道軍方下了對記者的「格殺令」。

在記者紛紛撒出霍姆斯時,Marie Colvin 與拍檔 Paul Conroy 及另一位攝影師Remi Ochlik 亦冒着生命危險,留在當地報導民居被轟炸情況,直接擊破官方謊言,結果,在 2 月 22 日,Marie 在霍姆斯一建築物內與 CNN 連線,現場報導被轟炸情形。不幸地,在報導完畢後,Marie Colvin 與 Remi Ochlik 在軍方空襲下身亡,Paul Conroy 生還。

Marie Colvin 享年 56 歲,大半生都在戰地度過。

以上寥寥數百字,盡量以平淡的筆調,寫出這位戰地記者的最後狀況。各位可以在網上免費登記觀看,2018 年由 Chris Martin 導演的紀錄片《Under the Wire》便知道在敘利亞的環境有多惡劣,Chris 曾經跟隨 Marie Colvin 與 Paul Conroy循着一條類似「隧道」,進入被轟炸的民居,頭頂炮火橫飛,驚心動魄。

除了《Under the Wire》,還有另一部以 Marie Colvin 事蹟為題材的電影《第一眼戰線》(A Private War)面世,由 Rosamund Pike 飾演 Marie Colvin,Jamie Dornan 飾演 Paul Conroy。導演 Matthew Heineman 平實地描寫 Marie 的高危日常,由她「獨眼」、戴着她自嘲來自《金銀島》(Treasure Island)海盜眼罩形象開始,殘障來自 2001 年一次在斯里蘭卡的探訪,在政府軍控制範圍內,被火箭推進式手榴彈炸盲了左眼。

《第一眼戰線》由 Marie Colvin、Paul Conroy 與 Remi Ochlik 三人在炸彈轟炸下被困在霍姆斯一所民居開始,然後倒敘 Marie 生平。Rosamund Pike 在電影中模仿 Marie 沉厚的聲線,談及為何新聞工作者甘願冒着生命危機,也要到現場報導真相,並非要標榜甚麼英勇行為,而是始終「有人要到場現場看看到底發生什麼事,不能單靠搜集資料。」——這個說法很可能來自 Marie Colvin 在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的一篇訪問說:

「In an age of 24/7 rolling news, blogs and twitters, we are on constant call wherever we are. But war reporting is still essentially the same – someone has to go there and see what is happening. You can’t get the information without going to places where people are being shot at, and others are shooting at you.」

根據 Marie Colvin 的朋友和同行形容,她為人有點冷峻的幽默感,經常拿自己「年老」和「獨眼」形象來開玩笑。她的金句是「有老記者,也有大膽的記者,但沒有大膽的老記者。」(There are old journalists and there are bold journalists. There are no old and bold journalists.)

所以,她不言老,繼續往戰地採訪,縱使她明白自己有「創傷後遺症」,《第一眼戰線》中,Rosamund Pike 的舉止神態及說話語氣都很像Marie,導演也安排了幾幕戲,展示她勇敢背後的受損的靈魂,在現實經歷中,她的男朋友,曾經採訪黎巴嫩內戰的 Juan Carlos Gumucio,受情緒病困擾,於 2002 年在家鄉玻利維亞自殺身亡,此事對 Marie 打擊很大,電影沒提及,較多提到她與 Tony Shaw(Stanley Tucci 飾)的交往。

《第一眼戰線》有句 tagline:「真相是最有力的武器。」(The most powerful weapon is the truth. )戲中有一幕,Marie Colvin 拚命要找到亂葬崗所在,她說:「These are not numbers.」以屍體佐證政權屠殺人民的真相,得到當地居民協助,終於找到被掩埋黃土下的屍體,也為守候在旁的家屬一個交代。

《第一眼戰線》暗示 Marie Colvin「戰爭上癮」——這種特殊的心理狀況,通常發生在軍人身上。有些軍人在退伍後發覺難以重新投入現實生活,於是再度申請入伍,重返戰場,即使危險,但感覺較為實在。關於「戰爭上癮」,可參考 2010 年的紀錄片《Restrepo》及劇情片《拆彈雄心》(The Hurt Locker),很不幸地,《Restrepo》的導演 Tim Hetherington ,後來在利比亞拍攝時遇襲身亡。

愈來愈多傳媒工作者殉職,是因為近代的戰爭不講人道,以往交戰各方會盡量避免傷及記者,不會「kill the messenger」,但現今是資訊戰事,掌握資訊發佈,有力影響局勢,所以視人命為草芥的極權主義者,不惜攻擊記者以埋葬真相。Paul Conroy 在《Under the Wire》對於 Marie Colvin 的死,慨嘆:「這不是戰爭,是屠殺。」(It wasn't war, it’s slaughter.)

我覺得《第一眼戰線》的導演 Matthew Heineman 為存厚道,減少在瑪麗的心靈創傷上著墨,她或許是「戰爭上癮」,而且還有點「自毀式」的殉道傾向。 Matthew 也是位瘋狂的導演,他的紀錄片《Cartel Land》精彩得很,貼身採訪墨西哥毒販之間的鬥爭,一樣子彈横飛,與沙場戰地相若。

Matthew Heineman 沒有企圖吹捧和製造媒體英雄——記者發掘真相從來都不容易,Marie Colvin 的心靈痛苦不為外人道,但她無畏無懼,以受損的心靈,拼搏至最後一口氣,直至生命彌留⋯⋯

一位值得尊敬的記者,一部值得表揚的電影。

原刊 Spill.hk , 2019年01月25日
作者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