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港珠澳大橋試後感

港珠澳大橋試後感

港珠澳大橋通車幾個月,身邊朋友、同事都不時向我打聽乘車回澳的感覺,每一次,我都會以一句「未試過」開頭,然後約略講述我堅持搭船的原因。

直至有一次,一位朋友當面說了一句「喂!你成日講到港珠澳大橋點點點唔好,你自己有無真係去試下先?」

既然如此,好!我試。

於是,我在農曆新年後,挑了一個星期五晚上和星期六下午分別由香港乘車回澳以及由澳門乘車回港,得出的結論是:我理解到乘車的吸引力,但似乎船還是較適合我。

時間相近,但價錢相差一半

星期五傍晚,我準時傍晚6點由長沙灣地鐵站出發,大約6:25到達東涌,但因為尋覓巴士站花費了一定時間,結果7點左右才正式坐上巴士,經歷大橋路程,最後7:50分抵達澳門口岸,行行重行行之後,有幸能趕及馬上開出的巴士,最終8:15分左右抵達十月初五街;全程花費約港幣90元。而假如搭船的話,估計能趕及7點的班次(有賴大橋吸走一定的人流,令碼頭排大隊的情況有所改善),連同抵澳後的巴士路程,估計要8:30至8:45分才可到達同一目的地,價錢的話,則要大約港幣200元。

回港的情況也類似,乘車所用的時間大約比乘船快十五分鐘左右,而價錢同樣便宜一半。

換言之,單以這次測試結果來說,陸路在時間、費用的層面都比水路佔優,這種「平咗又快咗」的情況,確實有一定吸引力。

話雖如此, 我對搭船依然情有獨鍾,原因是車和船的客觀環境對一些必然發生的事、必然存在的人所起的作用,直接影響了我的觀感。

避不開的三類人

先說必然出現的人。我相信,任何旅程中的交通時間,有三類人是必然存在,而且一定是討厭(至少對我而言是如此),狹義來說,分別是:高談闊論、咳嗽和打噴嚏不掩口、不合理佔位;而由這三個類別延伸,不難發現還有,打機、睇劇、聽Voice message 不用耳機、將電話內容作廣播、亂坐座位、「腿張開」然後佔用了鄰座大量,等等。

不知幸或不幸,我在這短短的兩次車程中就「集齊」了這三類人(因為車票不設劃位,我遇上的是「腿張開」),而因為與船相比,車的環境更侷促,更接近困獸鬥,所以厭惡的感覺更埋身;相比之下,船同樣會遇到這些情況,但始終有位可逃。

而必然發生的事,則是旅程中的步行和等候。平心而論,這趟旅程中,每次都能趕上馬上啟程的班次,等候時間接近零,故沒有太大的反感,相比之下,船隻班次限定在十五分鐘一班,少不免要等,問題只是等多久;步行距離的話,港珠澳大橋的兩個口岸都比碼頭還大,需要較多腳骨力。

但以上這些或許都不是重點,真正令我覺得要繼續乘船的,可能只是由澳門回港時,在澳門口岸大樓看見「往香港」和「往珠海」兩個標示緊緊相依,實實在在地提醒著我融合之快和廣,心想:搭程車而已,不用那麼政治化嗎?但其實,政治本就離不開生活,生活也根本不可能與政治絕緣。

在我來說,港珠澳大橋的車路和噴射船的水路,其實只是兩種不同的交通形式,絕對沒有非此即彼的必要,而且每人都是獨立個體,有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用不著我來干預。只是,若你如我一樣,依然想逃避一下「融合」的現實的話,就搭船吧!不然有朝一日,碼頭冷清得連船公司也做不住時,我們大概連選擇的餘地也沒有了。

作者 Medium
作者 Facebook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