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從梨巴王子看公共空間

從梨巴王子看公共空間

文:諸葛思兼

馬鞍山人即使未曾光顧過,亦曾聽聞過名字的「梨巴王子甜品棧 The Neighbours Dessert House」,於1月24日正式光榮結業。眾街坊深表不捨,距離結束營業還有一星期時,店外就已經聚集了一批又一批的老饕,排隊等著叫號碼進去。進去當然不只是為了食甜品——應該說,在這些臨別的夜裡,食甜品與否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和店員敍舊、互訴衷情,以及道別。不敢說後無來者,但以店舖來說,能夠擁有如此強大的號召力,梨巴王子在馬鞍山區內也稱得上是前無古人。那麼,是甚麼元素令梨巴王子在眾多店舖之間獨豎一幟,自成一格的?

按梨巴常客的說法,他們對梨巴印象最深刻的是「Warm」、「有人情味」。「Warm」在這裡的脈絡,當然不是指物理上的溫度(雖然的確有很多食客說過,店內的溫度感覺要比其他店舖高一點點)。撇除物理體感上的意思,「Warm」還可以用至少兩個角度解讀:第一是店員與食客之間的情感互動,第二是梨巴這個空間所盛載的回憶和痕跡,而這兩點彼此當然密切相關。

這裡由第二個角度開始延伸。只要你把梨巴和麥當勞或大快活等大型連鎖食肆兩者的空間比較一下,就能發現有一點大為不同:在梨巴店內,很多空間都塞滿了一堆「唔等使」的大小擺設,但在麥當勞這些大型連鎖食肆店裡,這些對實際營運沒有直接幫助的擺設,理所當然一件也沒有放。事情由這裡開始變得有趣了:營運大型連鎖食肆的公司當然精通供求定律,為求壓低成本提高收益,錙銖必較,某個空間要放多少張桌椅,全都經過精心計算。相比起這些大型連鎖食肆,梨巴的做法似乎違反了巿場的一貫做法——店面已經夠小了,還在門口放一個比雪櫃還要高的《哈爾移動城堡》稻草人王子裝飾,作用何在?在出餐位附近,掛著一把烏克麗麗、放著一個孫悟空超級撒亞人玩偶、以及一隻用樂高砌成的白色小貓頭鷹,彼此之間還要毫無關聯,有何作為?

是的,從營運的角度看,這些擺設近乎毫無商業價值,但弔詭的是,梨巴的獨特氛圍,正正有一部分是由這些「九唔搭八」的擺設共同創造而成的——雖然缺乏商業價值,但這些有趣的擺設,卻有著相當高的人文意義。它們或許代表住某些想法或特質,或許紀錄了在店舖內曾經發生過的眾多故事,又或許標誌住無數次店員與食客之間的情感互動。換言之,這些擺設是人文互動過後留下的痕跡,它們之間有一條無法用商業知識理解的纖細感情線連結起彼此;而梨巴店面本身,則是儲存起這些互動點滴的人文空間。這就是一大原因,為甚麼走進任何一間麥當勞,你都不會找得到那種「Warm」的感覺:因為在麥當勞內,沒有任何一件物件,可以告訴你在那個空間內發生過的故事;這也是為甚麼,沙田的麥當勞,跟金鐘的麥當勞,給你的感覺可以是完全一樣的:因為在這兩個空間內發生的故事,每天都會被刻意抹走。

說到這裡,透過梨巴與大型連鎖食肆的對照,我們或許可以粗淺地得出兩種不同性質的空間:人文空間與非人文空間。人文空間,正如前面所述,是儲存起過去人文互動的痕跡或記憶,或公認為提供地方予人文活動進行的空間, 往往有著由下而上、自然發展的特性(發展規律會主動適應空間,或和空間調和)。而非人文空間,則是難以尋找過去人文互動的痕跡或記憶,或公認為並非提供地方予人文活動進行的空間,特性與人文空間恰巧相反,往往是由上而下、經過量化計算後才發展(改造空間以適應制定的發展規律)。

非人文空間的存在本身沒有問題,問題是人文空間與非人文空間的比例失衡:在香港,人文空間越來越少,非人文空間則越來越多。單以店舖論,像梨巴這樣帶有人文氣息的店,跟各非人文的大型連鎖食肆相較之下,比例是多少?這個比例會是個頗大的數字(單是麥當勞,在馬鞍山內就已經有五間,尚未計大家樂、大快活等其他大型連鎖食肆)。筆者於大學時代選修過的建築哲學有一個說法,「建築物如何設計,會直接影響建築物內的人如何互動」,這個說法同樣適用於城巿或社區。當城巿或社區「設計」成非人文的空間多、人文的空間少,城巿或社區內的人的互動亦會因此直接受影響(然而,普遍巿民可能對於空間運用的議題認識不深,未必會意識到自己正在受影響)。聰明的朋友看到這裡,應該已經意會到,為甚麼「設計」二字會用引號括住,而心水更清的朋友,甚至還應該意會到,普遍巿民對這樣的「設計」認識不深的原因。未能意會的朋友不用擔心,只要把問題的形式轉一下,答案就會豁然開朗:規劃城巿或社區的是誰?

空間、社區或城巿之所以「設計」成某種面貌,不是沒有原因的。其中一種理由,是「品味的馴養」。不知道讀者有沒有發覺,裝修後的新港城,和裝修後的新城巿廣場,內部裝潢與格局,都是大同小異,以光猛白淨為主調?根據解釋,兩座大型商場之所以如此相似,並非偶然,而是背後設計大型商場的團隊,一來為了方便管理,二來為了更容易預測消費者的品味,而將大部分大型商場的格調都統一起來(往往挾著方便和多元之名),限制消費者接觸或想像大型商場的其他可能性,從而單一化消費者的品味,也可以說是人工塑造了消費者的消費品味。

在如此精密調控的大型商場裡,各色各樣店舖的店員,往往會異化為單純的生產或販賣機器,而消費者亦同樣會異化為單純的消費機器。這樣的情況亦適用於大型連鎖食肆。在非人文的大型連鎖食肆裡,店員或廚師只不過是製作食物的機器,而食客則不過是消化的機器,兩種機器只有經濟的往來,而無情感的交集。這種異化正好可以與梨巴的情況形成強烈對照,由另一角度解釋為甚麼梨巴會如此「Warm」和「充滿人情味」:梨巴作為獨立小店,無須如大型商場或連鎖食肆般透過精密調控來營運,更加無須馴養食客的品味,因此能夠抵抗異化,繼續用「人」的身分,流露出人的情感,和食客交流;而從食客的角度來看,梨巴的店員能夠以人的身分和自己互動,食客因此能夠從與梨巴店員的互動中,反證出自身「人」的身分。

這亦是人文空間之所以重要的原因:透過具有情感的人文交流,彼此共同確立了「人」的身分,巿民在此尋回「人」的本質,「人」的概念亦藉此安頓下來。可惜的是,正如上述,香港的人文空間正在不斷減少,而一些有潛質成為公共人文空間的地方,現在仍然受到諸多規管(例如馬鞍山公共圖書館門口空地,甚或是旁邊的馬鞍山公園)。為甚麼堂堂偌大一個馬鞍山公園,不容許遊人踏青?那些草是長好看的?為甚麼公共圖書館門口空地不能打球嬉戲,即使旁邊是馬鞍山體育館?這些繁雜的規則,是否也在馴養我們生活行為上的品味?

無論如何,梨巴王子這一朵盛開於馬鞍山的奇葩,為我們展示了人文空間的重要性;而食客鍾愛梨巴的情景,折射出巿民對(公共)人文空間的需求。身為巿民,我們有沒有辦法干預由上而下的城巿「設計」?或者,我們有沒有辦法將某些不太人文的空間,轉型為人文空間?這些都是我們對於未來的空間運用可以思考的問題。

P.S. 謹以此拙文獻給服務馬鞍山近16年的梨巴王子,你們是馬鞍山的傳奇,多謝。

《馬聞》創刊號報導馬鞍山小店梨巴王子甜品棧於1月結業:
15年甜品店最後倒數 馬鞍山梨巴王子:美食沙漠只係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