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團體辦中環唐樓導賞 望市民親身感受舊城變遷

團體辦中環唐樓導賞  望市民親身感受舊城變遷

(獨媒特約報導)香港戰前唐樓買少見少,早年灣仔同德大押已難逃清拆命運,位於深水埗的弧形轉角唐樓青山道301及303號亦勢將拆卸。為配合市區重建,中環的大量舊樓亦將被清拆改建成摩天大樓。惟重建區內仍有一些「倖存」唐樓,經民間團體多年爭取而獲市建局承諾保留。中西區關注組於上星期六(23日)舉辦公眾導賞,由威靈頓街走到城皇街,介紹不同年代唐樓的特色和故事。

城西關注組張朝敦
張朝敦

是次導賞團吸引了超過30名市民報名參加,城西關注組張朝敦笑言此導賞是「期間限定」,「啲(重建)工程開始咗,就好難再睇返完整啲嘅唐樓㗎啦!」中西區關注組召集人羅雅寧則表示,希望透過導賞團讓公眾親身感受中環唐樓的歷史變遷。導賞團的反應較預期熱烈,中西區關注組亦計劃將於本週六(30日)再舉辦公眾導賞。

DSCN4289
嘉咸街上三幢相連的戰前唐樓,市建局只承諾保留正面的立面

由威靈頓街走到城皇街 細看中環的舊城面貌

導賞團於閣麟街與威靈頓街交界集合,而附近就是香港最古老的十九世紀第一代唐樓—以青磚興建的「背靠背」唐樓群遺跡,估計建於1879年。張朝敦解釋,由於當時《建築物條例》並未完善,故第一代唐樓的底層不設後巷及廁所。直至後來瘟疫肆瘧,政府於1903年制定《公眾健康及建築物條例》,規定第二代唐樓必須有窗戶、樓宇後方要有不少於6呎闊的後巷等等,以保持衞生。他補充,「之後去到1903年建築法生效後,政府更會買起中間啲樓去另起後巷和出入口。」

翻查歷史記載,這裡其中五幢面向吉士笠街的「背靠背」唐樓本屬一名「傳奇女子」紅毛嬌擁有,而吉士笠街亦有「紅毛嬌街」的別名。羅雅寧指,紅毛嬌本名吳亞嬌,是一名蜑家婦女(水上人),後來被美國船長包養。當年船長正是購入吉士笠街五幢「背靠背」唐樓,作紅毛嬌的「安置地」。羅雅寧續指,當時洋人情婦亦可稱為「受保護婦女」,這些婦女是被香港歷史遺忘的特殊階層,「佢哋受到華人社區的歧視,洋人社區亦不會接受,但所生的歐亞混血孩子有些成為咗之後社會的精英。」

「永和號」
永和號雜貨店

位於嘉咸街與威靈頓街120號,前身為30年代開業的「永和號」雜貨店,亦屬1879-80年第一代唐樓,在日治時期曾用作鹽糖倉庫。在2007年,永和號被納入市建局重建範圍,2009年正式結業後,於2017年6月獲古諮會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物。張朝敦稱,市建局最初只打算保留唐樓兩邊立面,評級後才承諾整幢保留。張朝敦慨嘆,本來旁邊還有一幢叫南華油墨的唐樓,亦極具特色,「可惜被市建局收購拆咗冇得保留」。

導賞團當天可見,「永和號」附近正進行重建預備工程,為唐樓旁的露天小販場加建鐵棚蓋頂,羅雅寧擔心工程動工會影響到唐樓的結構安全,張朝敦再次:「今次真係限定團啦,下次再搞(永和號)可能已經被圍封,項目完成亦可能再冇機會見到它的背牆了!」


士丹頓街88至90號

再走進蘇豪區,沿途有不少高檔酒吧、時裝店、西餐廳,而導賞團停駐於「中區卅間街坊盂蘭會」,地舖處身的唐樓位於士丹頓街/永利街重建項目(H19),唐樓部分單位已被市建局收購,地舖仍可租用。張朝敦指,中區必列者士街、士丹頓街一帶過去曾因建有30間石屋,被稱作「卅間」,早在二戰前已是貧民聚居之地。在士丹頓街88至90號,有一幢於戰後興建、曾為《華僑日報》創辦人及員工宿舍的白色唐樓,四面皆窗和半圓騎樓設計是其建築特色。張朝敦指,它的歷史脈絡與旁邊前身為必列啫士街街市的新聞博覽館,以及曾是報業及印刷業集中地的荷李活道緊緊扣連。


羅雅寧

最尾一站,導賞團以保育抗爭成功保留的永利街作結,提到市區重建局當年承諾「原汁原味」保留,惟數幢經翻新後的唐樓,外牆的油漆及改裝工程完全掩蓋了原有歷史痕迹。羅雅寧強調,去年底市建局宣佈擱置H19重建項目,重建區內的唐樓將全部得到保留,關注組將會繼續監察這些唐樓的保育工作、這區的規劃及文化保育,希望可以保留中西區舊城的特色。

記者:陳紫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