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親密關係的溝通

親密關係的溝通

攝:Alex Leung

普遍的人預期人與人的關係太過簡單,或是生活大部份時間已經被工作、家庭、學業等佔據,於是溝通很多時候變成了簡單回應或判定對與錯的工具。有否想過,當工作、家庭、學業、夢想、金錢都佔生活中固定的百分比時,為什麼親密關係(父母至親和終身伴侶的經營)往往是有時間才做好啲,沒時間就成為以上各項最先犧牲的部分。我們經常在口邊掛著著重和伴侶溝通,或許先要問若我們把自己的生活分成五份,我們也是否主動容讓「伴侶相處和溝通」佔當中的20%,還是差很遠?如果明明沒有去著重,卻希望靠語言的用辭和技巧去維持長遠的關係,是否有可能呢?我想除了第三者的因素,這是最主要的問題——縱使伴侶沒有得罪你或跟你的溝通很差,也得不到很好的關係經營。

當溝通是一個生活過程,二人相處的部分,有三種至N種有效和無效的相處方式,而人沒有時間去想像去學習或有勇氣踏入這門學問的門檻,就會偏向用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解決問題變成「咁你想我點」,「我唔覺得咁樣係錯」,「你覺得係咁咪去做囉」,「你覺得係咪係囉」,「你咁諗我咪跟你囉」,甚至無咩問題嘅「你想啦」。這些說話未必有錯,甚至只是單純的反映內心和回應事實。但是在親密關係上,這些恆常的對話,來來往往久而久之會做成頹廢和不積極正面的氣氛。更甚者,若你代入了,不難會感覺到聽者彷如有種悶氣在心頭的感覺,不是很強烈的傷心,而是一種隱隱的落寞。

如能剖析這種心情如何形成,並互相坦白,應該會為親密關係以後的相處帶來更好的影響,可是在此之前,學習自己和別人的溝通要下很大的思考功夫和動力。回歸上面的說話方式,究竟是不是很大問題?有沒有錯?其實,首先當我們以有沒有問題有沒有錯的思考自己與對方的溝通方式和相處,已經跌入了很大的陷阱。一來,不難察覺這種思考問題的邏輯通常會在公司、問責制的環境、或非私人關係出現,目的是希望大家均均真真,簡簡單單以及以免不必要的狀況「煩」到或糾纏到自己。但是,你是想親密關係之間的溝通層次不要「煩」到自己、淪為簡單、或者問責制?—— 「嗱,我已經同你講左架啦,衰左唔關我事,我提左你架啦。」換言之,大家現在不妨回想,有幾多時候你們用了這種語調和態度在親密關係上?當然,自己這樣說通常出於好心,或對方做/選擇了一些很明顯是白痴或不理智的事,等等情況或多或少會把你的說話方式合理化起來,而日積月累這樣說就更是合理或沒問題了。

二來,人與人的關係,絕大部分有價值有養分的討論都是沒有對和錯之分,又或者若是絕對是對或錯的事情也不必討論。其實較易這樣下結論的人也明白,只是有可能他們認為之後的對話是不必要或沒價值,所以就在此前完結有關的對話。於是,就這種溝通的方式,不難看到大家在溝通上的分歧,或長遠對關係做成不好的影響。好像,「你覺得ok就去做囉」,這一句好像沒有什麼大問題。說的一方覺得沒有問題,但若形象化的就是「我聽完了,我表示了我贊成或反對,不過你都會作最終決定啦,我現在給你蓋上approval,你去做啦」。這些看似沒有什麼大問題的回答,卻可能讓在溝通上大家追求不同的層次而引起摩擦,究竟是因爲什麼呢?

一,對方問你的看法,原來要的不是一個同意及反對,也不是一個上司對下屬,大人對小孩的答覆。在親密關係之中,提問者若在問題上把自己的顧慮都說出來,其實是想尊重對方,希望讓對方知道自己經歷著什麼情況,在擔心和考慮什麼。因此對方若不花時間理解和思考其想法,即使是同意其做法(上司也可以是一樣的,沒有太多去理解你,也可以肯允許你去做你的事)也可能不達致好的溝通。

二,同意或反對伴侶也好,說出自己的考慮是基本的。另外,當你反對對方的看法時如這些表達方式,「吓,我唔覺得咁樣係好囉!」「我覺得咁樣有問題囉!」,往往對方是不想聽,也令關係觸礁。有幾多時候當你這樣表達後,對方會積極地和你說:「好,你說的對,那我就這樣這樣......」不可能吧!原因是一來我們很少做一些自己都認為白痴和錯的事情,至少不是你這般覺得我的想法是不可思議和離譜。二來在這個回應下,得不到你的認同也是其次,最重要是不能夠在你的回應上積累一些想法和意見。究竟我聽完你的說法後,除了不做之外,我可以如何?如果我還是想達到我的目標,我又可以怎樣?你是否都同意我的目標,只是你覺得我的方法可以好一點?或是如果我改變一點我的想法,其實你都同意我去做呢?我也沒有頭緒。我只知道,當我堅持要做的時候,就是實現了你的說法:「都話你唔聽我講啦,咁我講咩都無用!」

三,當學生做project或同事co-work時懂得的道理,在親密關係上反而做不到。這包括:1)事情的最後決定和行為是綜合大家的意見(我覺得不是最好,如果用甲提議的a,b,乙的c,和你的d,e,f,就會達到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你也願意你的意見被改變、改良或包裝。我們應懂得多點接受和欣賞有彼此討論和投入的成果。2)肯花多點耐性和想像去達致心目中的效果(不會想不到就算或覺得浪費時間或者急性子反問對方覺得怎麼才是好,証實了對方也想不到所以討論也沒用),不會很快就落入「我覺得咁樣係錯」、「你鐘意啦,我知你點都唔會聽」的定論。要有未能預知結果是好不好、事情會否想得通,也有願意投入時間和心機去為彼此問題思考的勇氣,這是一段親密關係可以開始同甘共苦的階段。3)在親密關係中的理想參與往往除了在於討論的結果有沒有用或好不好,更重要是過程的經營和積累,當你把對方的難題當作自己的難題,對方的事就是你的事,一起去思考、克服、鼓勵和茅塞頓開或即使一起失敗時,這樣就是為彼此建立更鞏固和更不可取替的親密關係。事情(結果)比預期輕易和做得成功,親密關係(過程)不一定會好,事情(結果)做得失敗,關係(過程)不一定會破滅。唯一的必然關係是:雙方在彼此的生命上共同參與得愈多,親密關係就愈穩固,愈有成長和愈多回憶。

如此一說,原來在親密關係上要經營得好,沒有什麼溝通和相處的技巧。或者說,不再去斟酌說話的用字、客氣程度和對錯與否,大前提反而是要理解和預視在自己慣常的說話和態度方式下,因此而可以走進對方的生活(或讓對方走進自己的生活)並和對方一起經歷的事情的程度往往是高了抑或是低了。又最極緻的例子是,會不會你聰明如智者,對方一向聽了你的意見做到了很好的結果,而你們之間反而欠缺了一同成長和經歷的寶貴感覺呢?你不需要是老師,不需要是聖人,拍拖時是對方的另一半,結婚後是對方的終身伴侶。不需要經常把「你聽不聽我講」、「我都話......」放在口邊,把事情處理得激烈,讓對方經常身處只可選擇聽從或反對等二元對立或非黑即白的處境。重要的是,無論前路是怎樣選擇和決定,大家都可以共同面對,輕輕的走在同一步履上。上一輩經常說什麼「結婚之後要互相支持和陪伴」,「結婚之後對方的事就係自己嘅事」,好像老土,卻其實是一種充滿智慧和需要漫長時間去身體力行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