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勿打開大陸醫生的潘多拉盒子

勿打開大陸醫生的潘多拉盒子

醫療爆煲,原本問題在於外來人口大量遷入,使醫療系統超負荷,但在病人組織、建制媒體及政府官員的推波助瀾,竟將大量社會討論圍繞在引入海外醫生,而近日竟有議員提議將醫委會權力削去,收歸立法會,這實在是反智之舉。

首先,醫委會並非只是醫生代表,亦有政府推舉的代表及病人組織代表,上一次醫委會否決所有方案,我認為是投票機制問題多於醫委會內原則性反對放寬引入海外醫生,而事實上,部份委員堅持應留在公立醫院三年是有一定道理,否則來港後不久便投往私人市場,那對紓緩問題有幫助嗎?

醫委會對專業的保護,其實大部份和市民的公眾利益吻合。海外醫生需要有專業資格、需要考試以確保水平及透過實習適應香港醫療體系,正正就是確保市民得到具質素的醫療服務,所以絕不能描述為「保護主義」。就算醫管局被指肥上瘦下、管理不善,但大家對公立醫院的醫生,亦是寄予信心及信賴。

若審批醫生的權力在立法會手上,情況就會相當惡劣。眾所周知立法會被保皇黨控制,而保皇議員骨子裡是不介意引入大陸醫生的。就算黃碧雲議員懷著好意只希望引入畢業於英美先進國家的海外醫生,但到立法會審議時,政府及保皇議員便會因各種理由引入大陸醫生,例如「要公平對待」、「大陸醫生水平進步中」,後果不堪設想。

在修訂逃犯條例的審議中,大家清楚知道開放予單一台灣移交便可以,但政府死硬要所有國家也開放,大家便可以設想到,在立法會討論放寬海外醫生,基於政府及保皇派的「政治正確」,大陸醫生入境之門,便會打開。大家不希望在公立醫院見到說普通話的醫生,也不希望睇醫生要給「紅包」,所以將審批權力維持在醫委會,是對市民較有利。

誠然,透過有限度註冊引入海外醫生,對幫助醫療爆煲作用有限。由2012至2018底共引入39位,當有只有17位仍留下,相信公立醫院太過擠逼及工作壓力太大,成為難以留人的主因。社會與其虛耗時間討論海外醫生,倒不如認真討論公立醫院服務被單程證外來人口攤薄,以及大量大陸中產人士來港侵佔私家醫院服務,這些才是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