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在地說農》之十三:給從農者的勸言(上)——體格

《在地說農》之十三:給從農者的勸言(上)——體格

曾經何時,農民身份是「命定」的。生於農家,自然就成為農民。但在今天的香港,打算入行的,大抵都是自己的選擇。(恐怕不會有家長迫子女耕田吧……)

作為推廣本土農業的工作者,我當然鼓勵更多人加入,但游說不應建基於謊言,一些老實話(可能不中聽的),最好還是及早向入行者說。

這題目分上、下兩篇,今天是勞動節,先談體格吧。

說實話,我認為耕田不需健碩身型(我也不算大隻),但在勞動上要「捱得」,同時要懂得透過肢體協調,配合各種農務工作,包括翻土、搬肥、除草、造畦、搭棚、挑坑、收採等。有些體格強健的人,走到田上卻顯得笨手笨腳,大抵現今社會的運動呈專業化,例如跑步、游水、單車,運動者習慣了專門類型的肌肉或體格訓練,結果在農田上「自由搏擊」時,反而需要時間去適應。相反,鄉村長大的人即使未必強壯,但因慣了爬樹、跳石、原野上跑,反而較能適應農田的勞動模式。

另外,田務切忌長用「死力」,這是非常危險的。農田裡不時會出現重複的單一工作,例如3月時連續一星期去開田,或4月時接連數日都在搭棚。這類重複性工作容易造成肌肉勞損,如果操作者的肢體協調不夠靈活,或「死頂」不肯中段休息,隨時有受傷風險。這種情況我見過不少了;諷刺的是,體格好的人,受傷機會不見得會較低。

安全自是重要。但我們還要克服的,是如何在安全情況下仍能保持農務「效率」,不致淪為玩玩下。曾遇過一些入行的人,田務雖然企理,但做得很慢很慢,這種水平根本不可能將種田當作「職業」。有一些假日農夫,技術水平是蠻高的,種出的農產可與農夫的媲美;但如果他們將業餘變成職業的話,卻可能連二流農夫也及不上;我們必需理解,照顧50平方米的農圃,與打理一個5000平方米的農場,是根本性的兩回事,尤其在勞動力需求方面。就如在家中烹得一手好菜式的人,不代表能夠應付一間餐館的大廚工作。

所以,入行者切忌種到少少收成,就以為當個農夫也很容易。現時,香港有些農場是聘請外勞的,他們往往很厲害,一個人的勞動量,可抵兩三個玩家有餘。我並非鼓吹申請外勞,但如果真的有心攪好本地農業,我們在勞動實力方面,實在有提升的必要。

那麼,女性或體質較弱的朋友,從農是否注定較蝕底?也不一定,他/她們可考慮專注在勞動力需求較低的範疇,例如香草、食用花栽種等。另外,都市農業的操作,也與鄉村式的農田管理大不相同。其實女性也有優勝地方,例如育苗需要小巧和細心,由女性操作往往做得更好。

農務,最終就是個人在農田上的肢體演繹,每個人的體質、用力點、行動節奏都不同,難言有必然定律。這一點,其實可能是農藝最有趣味的地方……..可能說得太玄了,大家能理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