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台灣大選前瞻.3 】今天投的票,還當年革的命

【台灣大選前瞻.3 】今天投的票,還當年革的命

二二八事件成為台灣人的重大創傷,影響半個世紀的台灣管治風貌。(攝:卓偉文)

(獨媒特約報導)近日上映的台灣電影《返校》,把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的極權社會面貌帶到今天觀眾眼前。現在香港年輕人的印象中,台灣是一個自由的地方,擁有民主選舉制度,在性別平權上亦領先於亞洲。香港甚至台灣本土的新生代,對台灣曾經歷過、相距今天並不遠的極權歲月,記憶愈來愈糢糊;然而這段戒嚴歷史可謂塑造了今天的台灣,也有評論相信台灣至今猶未完全擺脫戒嚴時期的後遺症。

二二八屠殺事件 極權統治的開端

「二二八屠殺事件」發生於1947年,國民黨警官處理案件使用不當武力,造成民眾傷亡,導致2月28日台北市民請願示威及罷工罷市,國民黨衛兵槍擊請願民眾,事件蔓延成為民眾對國民黨管治不佳的民怨大爆發,並以全面改革台灣政治為訴求,成為國民黨重大的管治危機。最後政府決定出兵鎮壓,並以叛國及意圖顛覆政府等罪名公開槍決抗爭者。

事件被武裝鎮壓後,「二二八」成為國民黨在台灣管治的重大陰影,台灣人對來自中國大陸的統治者信任全失,此後政府只能以更極權的手法統治台灣本土人民,成為戒嚴時期嚴重打壓異見的重要背景。

12181
台灣戒嚴是世界史上最長的戒嚴令。(攝:卓偉文)

戒嚴時期:極權統治、鉗制言論、洗腦教育、去本土化

台灣在1949年5月19日頒布戒嚴令,翌日實施,至1987年才解嚴,持續共38年56天,是為世界史上最長的戒嚴令。大致上,戒嚴是為應付戰爭等重大國家威脅而實施最高權力集中的緊急法令,同時實施高度思想及言論控制。

在戒嚴時期的台灣,行政司法權力高度集中於國民黨政府,以及四十年不改選的「萬年國會」。不止行政機關,有言「法院是國民黨開的」(註:此句出自前國民黨秘書長許水德,安撫黨內涉賄選人士所言)。當時人民的集會、結社、言論、出版、旅遊等自由被限制,例如《返校》電影的主角便是因為舉行讀書會閱讀禁書而被處決。政府鼓勵告密檢舉,因應情報對共產黨員、政治上持異議人士進行逮捕、軍法審判、關押或處決,常有人突然失蹤。

戒嚴時期軍事法庭受理的政治案件共29,407宗,官方最保守估計的無辜被害者約14萬人。單在1960年,政府將12萬6,875人列為「行蹤不明」而予以撤籍,推論當時在紀錄內外受迫害致死的人數極多。

國民黨在校內進行洗腦教育,歌頌國民黨及領導人,灌輸「和諧至上」的意識,對一代台灣人的思想影響深遠。同時,戒嚴時期學校不鼓勵學生說台語,建立「外省人更文明」的思想,削弱台灣本土人的身份認同。

戒嚴時期的學校教育及電視媒體,總是將愛國等同於服從領袖、支持執政黨,而領袖永遠姓「蔣」,執政黨也永遠是「國民黨」。在我的小腦袋裏,蔣總統非常崇高偉大,偶然聽到父親以閩南話叫蔣經國「阿國仔」,我非常驚訝,嘴裏不敢說,心裏默默生氣,覺得父親很不「愛國」。...

戒嚴時期,教育與主流媒體不斷鼓吹忠黨愛國,社會必須團結一心,擁護領袖、支持執政黨,國家才能安定。於是「黨外」人士經常被抹黑成別有居心、破壞社會安定的份子;戒嚴既然剝奪人民集會、遊行、講學、出版等自由,國民黨剷除異己,自可振振有詞抬出「依法行政」。在這套框架中成長的我,也很自然的對「破壞」社會團結的異議人士,違反法令、上街頭衝撞政府的人抱持反感。—— 鄭雅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半世紀時光 平反二二八 解嚴台灣

台灣政府原先將二二八事件定調為「反政府叛亂行動」,一直禁止調查事件。直到1980年代末,社會出現多場民主化運動,要求完全解嚴及平反二二八,多次示威集會遭到政府出動上千名防暴部隊阻擋。在台灣海內外公民團體支持下,最終成功迫使當時政府逐漸讓步,最終在1987年宣布解除長達37年的戒嚴,蔣氏統治也成為歷史。1995年,二二八事件48周年,首座中央二二八紀念碑在台北二二八和平公園落成。時任總統國民黨李登輝代表政府首次向二二八受難者家屬及全體國人道歉。時歷半世紀,二二八事件終於得以平反。

12182
中央二二八紀念碑上,交錯的正方體象徵族群融合。目前全台有24座二二八紀念碑,紀念全台各地的死難者,二二八事件平反前,曾有造碑者因設計紀念碑而入獄。(攝:卓偉文)

1996年3月23日,台灣舉行有史以來第一次總統、副總統的公民直選。台灣現時的民主制度,由多年來台灣民眾的抗爭成果累積而成。至今,台灣已準備迎接第7屆總統直選。而現在執政黨民進黨的前身,正屬戒嚴時期的「黨外運動」陣營,長期受到打壓。民進黨首名總統陳水扁,亦是當時推動解嚴的重要抗爭人物,因此陳水扁得到廣大台灣人,尤其是台灣土本民眾支持。即使陳水扁後來因貪污入獄,仍有支持者相信他是受逼害所致。民進黨於「黨外運動」的抗爭歷史,亦定調了她傾向自由及本土路線的定位。

國民黨在解嚴後多年,仍然無法脫離「非本土」政黨的形象,在台灣本土人心目中,即使「外省人」這個用詞已漸少被使用,但台灣本土人仍然覺得國民黨是來自中國大陸的「外來統治者」,而且近年國民黨的政策與中國更為靠近,其親中形象根深柢固。因此台灣不少組織期望建立一個能取替國民黨,並與民進黨輪替的政黨。不少評論信相,只有當台灣的輪替政黨全是本土政黨,才最有利於台灣發展。

12184
台灣年長一輩對政治話題忌諱,與戒嚴時期教育有一定關係。(攝:卓偉文)

轉型正義 尚未成功

2017年,在國民黨反對下,蔡英文政府通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陸續對二二八及白色恐怖時期案件進行平反。台灣今天人人手中投的票,是經歷了半世紀的流血抗爭;然而台灣的民主路仍在半途,至今無數冤案仍未得雪,轉型正義的實踐仍然面對重重阻礙。

同時間,戒嚴時期遺留下來的是一代人的思想教育,對國民黨忠誠、不應批評施政,至今仍然深遠影響著中老年人。採訪期間,記者在街上問到台灣民眾對大選的看法,中老年人傾向表示不會去投票。其中一名在西門町擺攤的年長人士,雖表示不滿政府管治,認為經濟問題未得到解決,然而他指自己只是「小市民」,不該管政治的事情,因此不會去關注選舉內容。

台灣新生代與上一代人存在意識形態分野,上一代從小在親國民黨的情感教育下長大,而新生代則成長於抗爭浪潮之中,戒嚴時期留下的思想斷層,成為影響台灣政治的重要因素之一。

【台灣大選前瞻系列】
有票就是公平?台灣選舉制度抵讚還是抵鬧?
藍、綠以外,香港人應該認識的政黨「時代力量」

記者:朱鳳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