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台灣選舉觀察:以「非政治」包裝「政治」的趨勢

台灣選舉觀察:以「非政治」包裝「政治」的趨勢

電影《選戰偽術師》(Our Brand Is Crisis)有一句經典對白:「政治就是宣傳。」2014年,民進黨製作了一款印有兩名男子擔著黃色雨傘的明信片,寫著「讓我們再執著一次」,靈感來源明顯是香港的雨傘運動。當年,民進黨「撿到」太陽花學運和雨傘運動「兩把槍」,成功於地方選舉中贏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勝。

今年,蔡英文「撿到」香港反送中「這把槍」,成功扭轉民進黨於2018年地方選舉大敗的劣勢。關於今年的台灣總統和立委選舉,我更關心的其實是另一點——不少候選人以「非政治」包裝「政治」的現象(又或者「趨勢」),對台灣政治造成了甚麼影響。

今次是筆者第三次親身到台灣觀察選舉,第一次是2014年的「九合一」地方選舉,第二次是2016年的總統和立委選舉。2014年,在民進黨的幫助之下,「素人」柯文哲成功當選台北市長,而這個「以『非政治』包裝『政治』」的現象,我認為是由他帶起的。

起初,這個稱不上是一個現象,只是他個人的選舉行為或公關手法。柯文哲口不擇言,不像傳統政治人物,他又說要改變傳統的政治選舉文化,所以沒有傳單、不插旗、不賣廣告。他的當選,是一個奇招,「一個好玩的阿伯」打敗了「傳統國民黨的政三代」,代表「非政治」的「政治」走進台灣政治舞台。

ling

蔡英文於今次總統選舉中推出了文字冒險遊戲《總統府大冒險》吸年輕人選票,成功引起了熱話,但其實柯文哲早於2017年就推出了網頁遊戲《奔跑吧!台北》,用遊戲方式呈現他的三週年工作報告,應該是台灣政治史上首例。

此外,在今次總統和立委選舉中,不論哪個政黨也好,大量候選人都與網紅合作拍片宣傳,而這個現象同樣都是由柯文哲開創先河。

2017 年 8 月,第二十九屆夏季世界大學運動會(簡稱「世大運」)在台北舉行,台北市長柯文哲在當年 7 月下旬分別與 9 位 YouTuber 合作拍攝了 9 條影片,軟性推銷世大運,包括「蔡阿嘎」(443 萬點擊率)、「阿滴英文」(124 萬點擊率)、「上班不要看 NSFW」(55 萬點擊率)、「啾啾鞋」(59 萬點擊率)、「走路痛 WalkTone」(55 萬點擊率)、「HowFun」(179萬點擊率)、「林辰 Buchi」(42 萬點擊率)、「星期天」(58 萬點擊率)、「冏星人」(30 萬點擊率)。這些 YouTuber 平時都甚少提及政治,所以當時這些跨界別合作非常新鮮,宣傳效果極為成功。

隨後,柯文哲「食過返尋味」,再與 YouTuber 合作推銷市政,例如於 2018 年 7 月與「Joeman」合作製作「台北興隆公宅開箱影片」介紹最新的公共住宅,至今獲得 120萬點擊率,而這位「Joeman」一直都是製作「商品開箱影片」,以幽默風格介紹政府市政。

而最經典的影片當然是柯文哲於 2018 年 7 月與 YouTube Channel「木曜 4 超玩」合作製作的「一日市長幕僚」影片, 至今已獲得 1,500 萬點擊率,更捧紅了「學姊」黃瀞瑩(時任台北市政府秘書處的媒體事務組組員)這位政壇新星,她在今次立委選舉民眾黨不分區名單中排第十三,雖然未能選上,但前途無可限量。

相反,蔡英文在網絡行銷方面其實非常落後,她的 YouTube Channel在2014年至2019年期間竟然沒有上載過任何一條影片(她的Facebook專頁則一直有定期上載影片,但絕大部份都很沉悶),在2019年3月才重新運作,並上載了「【 總統做什麼 EP1 】小英授旗給蔡阿嘎?前進紐約開球!讓世界看見台灣!ft.蔡阿嘎」,亦是她首次與網紅合作,隨後,她便開始不斷跟網紅合作拍片。

2019年3月,為何她突然要跟網紅合作?因為當時正值民進黨內總統候選人初選,經歷了地方選舉大敗的她要與強敵賴清德競爭黨內的入場券。最終,她也憑民調擊敗了賴清德,網紅成功為她吸了不少年輕選票。

另一位改變台灣選舉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前時代力量的林昶佐,本身是閃靈樂團主唱的他,於2016年以「素人」身份參選立委,其中一個較引人注目的選舉活動是於自由廣場舉辦閃靈樂團的免費大型演唱會,顛覆了選舉造勢晚會的想像。四年之後,林昶佐再舉辦大型演唱會造勢,同場還多了一位比他更引人注目的候選人——熱愛Cosplay動漫、打扮成《新世紀福音戰士》明日香的民進黨立委候選人賴品妤。

上述所提及的候選人人名都只是冰山一角,還有其他候選人拍片唱歌跳舞、賣弄性感。以「非政治」手法去包裝「政治」本身沒有任何問題,因為這只是公關宣傳手法,能夠令大眾對政治產生興趣、增加投票意欲,實屬好事。

不過,這種現象開始讓人擔憂,因為那些候選人在跟網紅拍片玩遊戲、上綜藝節目的時間,遠比政策討論或意識形態辯論多,民眾關心哪個候選人較漂亮較帥,多於關心候選人的政綱。候選人不單止改變政治選舉文化,還在改變民眾對政治的心態,最終當然是改變這個國家的方向。究竟這個以「非政治」包裝「政治」的趨勢是好是壞,實在值得我們繼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