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門後的經營

門後的經營

圖片來源

音樂是一門很奇怪的藝術,有人視它為一門討生活的生意,亦有人把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既是生活的七味粉,又是獨行時的良伴。朋友說,音樂始終是舊的好,還要附載於唱片,這份質感和重量,並非今天時下串流音樂可以提供的。正因為這份執著,他毅然租下兩個商場鋪位,專門售賣二手唱片,恰好是我工作地方的附近,偶爾下班之後我都會到訪打個轉,究竟是找知音,還是純粹消磨時間?我自己都弄不清。從門外玻璃窺探,有不少時候看見他也是坐在一隅,低下頭,雖然把門關上,依然聽到店內播放住九十年代的廣東歌,獨個兒享受繁囂中的「寧靜」,剩下對面的一鋪,交付兼職女生繼續營業。我有時在想,今天的唱片業的銷量每況愈下已成事實,行內舉行的「IFPI香港唱片銷量大獎頒獎禮」已停辦多年也無人知曉,更何況二手唱片,市場之小又怎能支持二人的薪水?

仔細一望,門側貼上FB 和IG 的二維碼(QR code)。在今天的零售市場中,QR code 並不罕有,去年讀過有關分析全球社經發展的書,《未來十年微趨勢》 (Mark Penn,2019),當中提出「宅經濟」,即是消費者儘管足不出戶,也能帶動消費增長 ; 同埋,銷售貨品的已經不一定開設實體門市,網上平台能提供無分界限商機。至於在社交平台下如何促成一宗生意, 就需要行之有效的網上營銷策略,原則上包括口碑(Social Comment Optimization)、被搜索難易度(Social Engineering Optimization)和網站的逗留時間 (Bounce Rate)。三者在網上營銷策略中,佔據舉足輕重的重要性,密不可分,SCO對應於傳統給予客人的印象,在極具傳播性的互聯網,其影響性成為光顧與否的第一步關鍵,SEO 大概分出大小商戶的之差,有較多的資源故可以「落廣告」,在搜索結果列表中,名列前矛,增加點擊率; 相反,剛起步的小店,只能靠有限的瀏覽量,討好搜尋器,爭奪第二、三頁的結果版面。至於瀏覽平台的時間長短,倒講求版主帖文內容的「功力」,甚至網站的設計,難以客觀言全。

說了一少撮在社交媒體上營銷原則,就可以知道時下的貿易模式,並非單純買賣一張唱片的生意,還要講求擊中目標群眾的心態,與之共建可靠的生意來往的關係。儘管面對串流音樂對傳統唱片鋪的競爭,但實體唱片仍能獲得一群「死忠」追捧,在市場上分一杯羹。因此,經營社交媒體的銷售,必須有意識地留意所針對的客群,他們的消費模式和興趣,出帖文時如何兼顧新客和熟客的需要,成為分析電子商貿的另一章節。裡面的音樂停了,他一臉滿足地走出來,說到剛從IG難得接了生意,正準備執好清單,到地鐵站交收。

我有種莫名的安慰,因為實體唱片的吸引至今存在。我離開商場,返回停車場的沿路,牆身貼住一張脫色的海報,有手機、電腦和光碟的圖像,宣傳商場內的應有盡有,此刻有無盡的感慨,因為在今天虛實邊際模糊的世界,試想想,上一次買實體唱片是什麼時候?電腦中的光碟盤還在嗎?自己還不是聽住下載在手機中的音樂,走進唱片鋪消磨時間?

車開動,藍牙也自動連接了,音樂也乖乖地依照清單順序播放。電子貿易之可取,大概是講求對大數據回饋的分析,調整一套合適的宣傳策略便事半功倍。而實體唱片的壽命,可謂一直處於嚴冬,慨嘆閒中日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