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龍窯關注組眾籌出書三日達標:希望有把聲話俾政府聽,好多人渴望重開條窯

龍窯關注組眾籌出書三日達標:希望有把聲話俾政府聽,好多人渴望重開條窯

(獨媒特約報導)一直關注屯門青山龍窯一帶發展的香港龍窯關注組早前發起網上眾籌,希望年尾出版《器說龍窯》一書,記載與青山龍窯有關的人和事。眾籌開始三天已達到7萬5千元的目標,目前為止更籌得逾11萬元。關注組主席劉琬珊(Liz)期望書本能勾起香港人的集體回憶,「越多人知道龍窯嘅歷史同價值,越希望可以有把聲音話俾政府聽,其實想條窯可以再次開放俾大眾嘅渴望好大。」

螢幕截圖 2020-07-20 22.42.59

活化方案落空 嘆政府不重視文化保育

時間回到2017年,政府提出改劃屯門顯發里「綠化地帶」及「政府、機構及社區」用地興建37層的公屋,提供1,020個單位,改劃地段與被古諮會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屯門青山龍窯僅僅30米。

深怕有逾80年歷史的龍窯毀於一旦,香港龍窯關注遂建議「保龍窯 留學校」的活化方案,希望將潛藏在社區超過半世紀的龍窯與毗鄰空置的培愛校舍一同活化為陶藝社區中心,甚至令龍窯復燒。

惟兩年後,廢棄校舍已夷為平地,重型車開始進駐工地,「保龍窯 留學校」的理想只剩下一半。古諮會去年12月召開會議,通過房委會的文物影響評估報告,房屋署更在會上強調龍窯所受到的震盪水平影響是可以接受。關注組一直質疑說法,批評政府未有在保育角度思考,扼殺活化龍窯的可能。

Liz 至今仍覺得非常失望和可惜,重申工程會對龍窯結構造成嚴重威脅,「每朝每晚都要面對沉降嘅恐懼」。她更斥,政府根本不需要大量金錢和資源建設新設施,質疑「明明香港差唔多有哂所有硬件,好似碟餸有七成煮好咗,點解唔煮埋嗰三成,宜家反而要由零開始呢?」

DSCN4213
(右)香港龍窯關注組主席 劉琬珊Liz

出書介紹日用陶器 傳承香港歷史

有燈就有人,保育龍窯只是表,傳承龍窯蘊藏的歷史才是裡。Liz 認為每一件在龍窯發掘到的陶器都代表當時期的香港生活狀況,所以希望藉新書《器說龍窯》分享,延續每一個歷史故事。她強調文化保育在香港文化歷史上尤其重要,因為香港的歷史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喺香港發生過嘅事,真係呢個世界冇其他地方會有」,並認為「知道歷史唔代表沉迷喺過去,而係俾方法我哋去想像我哋嘅未來。」

MCCM_DK_Mockup_Mockup_2_CF
相片由香港龍窯關注組提供

《器說龍窯》一書以九件於1940至70年代在龍窯燒製的陶器為出發點,講述圍繞它們的人丶事和香港回憶。Liz 指出每件陶器均與「吃喝玩樂」、「生老病死」的生活層面息息相關,見證了香港50至80年代工業興盛的黃金時代。她強調,這些器物「唔係一啲好毫無飄渺嘅藝術品,而係日常生活都用得到、摸得到嘅嘢」,例如砂煲代表著媽媽「煲飯聞到飯香」的家庭回憶;金塔可以代表中國人重視祖先的執骨傳統;唐樓外的排水渠則反映陶瓷以往在香港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MCCM_DK_Mockup_Divider_CF
相片由香港龍窯關注組提供

屯門青山龍窯於約1940年築建,Liz 提及當年接手龍窯的廣州石灣陶藝師傅梁森,大讚他擁有精湛製陶技術。她指出梁師傅除了製作家用炊具外,亦會在窯內留位予其他師傅燒製其他觀賞用的陶器,證明龍窯能兼容實用和精美的製品。她認為,這些陶器「呈現當時一班由內地過來嘅師傅點樣憑著自己一雙手喺香港尋找生計」,為了「唔想令呢啲故事失傳」,遂開始計劃分享這段歷史給大眾。

她坦言,關注組通常專注比較詳細及深奧的研究工作,但今次的目標受眾為所有對香港各年代生活面貌感興趣的人,所以會「將研究最有趣的15%抽出嚟擺入書裏面,唔需要係一個做陶瓷,或者知道好多製作知識嘅人先至明」。此外,全書以中英雙語編寫,方便香港及海外讀者閲讀。書籍更會公開從未曝光的照片,並加配插畫家的繪圖,生動地重現昔日歷史。

「一個人嘅記憶都係故事嘅一部分」

關注組過往只舉辦過一至兩次導賞團,Liz 亦不諱言,關注組是由一班「陶瓷發燒友」組成,只是「對陶瓷同香港歷史好有興趣嘅巿民」,大多參與過少量保育工作,因此編寫書本對他們而言可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Liz 表示,雖然編撰過程困難重重,但亦不乏有趣之處。她指,龍窯最後一次進行燒製已是在80年代,加上大部份師傅已經離世,要還原歷史有時候要從書本丶專家和師傳親屬口中打探,更會得出數個版本,「人嘅記憶係好容易改變,上星期同下星期問同一樣嘢答案都可以好唔同」。

她續稱,「當然我哋好想重塑到一個好準確嘅歷史,但有陣時我哋發覺一個人(對物件)嘅記憶都係故事嘅一部分」。她舉例說,之前訪問梁森師傅的兒子梁柏泉,他指記憶中龍窯都是師傅們「快快脆脆」建成,而非如學者所說循序漸進完成。Liz 認為,書本並非要斬釘截鐵地提出歷史的「正確版本」,而是記載所有資料和記憶,並笑言:「好似話香港人要快快脆脆做嘢咁,我無辦法唔分享一個咁有人情味同可愛嘅故事」。

200608_MCCM_DK_Mockup_Overview_CF
相片由香港龍窯關注組提供

由寫信到出書全靠市民支持:係一步一步行出嚟

眾籌開始僅三日便達標,Liz 表示原本非常擔心眾籌失敗,怎料眾籌發起三日後已經達標。Liz又指,令她十分鼓舞的還有日積月累的「民意」,由開設網上專頁丶與屯門區議員擺設街站丶舉辦導賞團等的過程中接觸到不少市民,當中不少人都向她反映,認為關注組工作很有價值,「每人都有唔同方法支持,有啲參加導賞團,有啲簽聯署,俾咗好多力量我哋去推動呢件事」。她認為,關注組正因為有市民支持,才能夠由當初寫信給政府,到現在可以出版書籍,「係一步一步行出嚟」。

Liz 強調,雖然工程勢在必行,但關注組的理念不變,會繼續推廣保育龍窯的文化價值,並尋找其他地方推動方案。 現時龍窯管理權在於政府,她重申關注組要求「唔係淨係唔拆,而係做多少少嘢令佢已有嘅價值可以發揚光大」,「一啲舊嘅嘢擺喺到,再無辦法接觸佢嘅人物同故事,嗰樣嘢就死咗。」

唯有連結歷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才算是真正的活化。

《器說龍窯》可透過眾籌連結訂購,截止日期為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