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本地菜平台「濃作物 」共購兼教育:認識,先可以談拯救

本地菜平台「濃作物 」共購兼教育:認識,先可以談拯救

(獨媒特約報導)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市民愈來愈習慣網購,避免到街上購物,連「買餸」亦不例外。「濃作物」是其中一個共購本地有機農產品的平台,負責人從小農及農場入貨,再透過交收點及送貨連接顧客。自今年三月起,「濃作物」的訂單翻了一倍,他們除了是「共購平台」,亦是一個「教育平台」,「教育」客人是他們的主要工作之一,創辦人之一梁嘉敏說,「只有提高對本地食材嘅認知,先可以談拯救。」

2019年成立的「濃作物」,負責人陳沁悅(Carol)和梁嘉敏(Emily)表示,今年三月起多了一倍的顧客訂菜,現時每星期大約有一百人,大多是選擇自由散訂的顧客,長期訂戶也有些許增長。有訂戶表示因疫情緣故在家工作,多了時間下廚,亦有客人因為出現街市群組感染而儘量減少到街市,轉而選擇網上訂菜。梁嘉敏指,她們的菜都是在本地農場「朝割晚食」,非常新鮮,客人都大讚好食。

螢幕截圖 2020-09-07 下午1.22.12

「濃作物」現時與9間小農和農場合作,她們採用「PGS多方參與系統」。該系統由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提倡,平台、農夫和客戶都會一同參與的運作模式。三方會一同確保農夫不用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藥,並確保蔬菜並非基因改造。她們會到農場實地考察,了解農夫的理念、選擇做有機農場的原因和農場的運作。客人則可到農場參觀,了解農作物的生產和有機的概念。

她們在科大修讀生物和環境科學,曾在環保團體工作,有認證和環境教育工作的經驗。她們因為工作關係接觸到農夫,知道小農戶因供菜量不多和不穏定,蔬菜統營處的收購價亦偏低,銷售渠道較少,需要人手擔任組織、銷售和推廣的工作,「農夫要吸引多啲客嘅話,就要種唔同類型嘅菜,但係唔同種類嘅菜就要唔同方法去打理,喺生產層面就會好辛苦,去農墟賣菜就要銷售技巧同時間、交通、人手呢啲成本,對農夫嘅負擔係好大。」「濃作物」便是擔任這缺少了的一塊。

和農夫溝通和協調之外,她們其實花頗多時間教育客人,「香港實在太方便,所以要改變香港人嘅mindset,要按季節按天氣食。有啲客問夏天點解冇西蘭花嘅,咁就要教返佢哋農作物係好受季節天氣影響,係應該不時不食,同佢哋解釋返點解香港農業係咁,而且我哋啲菜都係新鮮即割,要嗰朝先知邊啲菜多啲邊啲冇咁靚。」

71399030_393969697933821_3479776550394527744_o

本地農業一直面對重重困難,除了農地經常性被徵收,還要面對廉價內地菜競爭。梁嘉敏指,希望港人認知到支持本地菜背後的意義,「食本地菜嘅意義係你同土地嘅連繫,佢唔只係食落肚嘅營養,背後仲有環保價值同自然價值,只有提高對本地食材嘅認知同意欲,先可以談拯救。」

因此,她們很著重將消費者和農場的距離拉近,除了在社交平台上介紹農場和一些小知識外,也會舉辦體驗式的工作坊,讓客人感受一下在農場上,以即時收割的材料做出食物。「濃作物」亦會組織導賞團參觀有機農場運作,「我哋會睇農場各個部分,泥土、植物、空間分配,亦會有生態元素,俾佢哋了解有機農場同平時有咩分別,泥土顏色有咩唔同,對環境有咩影響。」

 梁嘉敏
陳沁悅、梁嘉敏

她們表示雖然營辦「濃作物」期間面對不同困難,但慶幸有不少熟客由開業起支持,甚至有熟客協助她們尋找交收點,令她們十分感動。

「濃作物」目前設固定的交收點或直接送貨至屋苑,而交收點中有一個議員辦事處,是位於沙田第一城,公民黨沙田區議員黃文萱的辦事處。

IMG_2722

黃文萱在大約兩個月前開始成為交收點,方便附近居民取菜,她希望方便居民之餘亦能幫助良心小企。黃文萱表示,香港人習慣前往超市及街市購買食材,不了解食物來源,對本地農業亦了解不多。她明白很難要求長期靠理念支持購買本地菜,但透過「濃作物」網上共購蔬菜能減低成本,亦較為便捷,增加居民購買動機,亦望更多人了解本地農業。

對於本地農業發展,黃文萱認為根本在政府思維模式,「其實香港有條件做到自給自足,不過政府因為政治原因,政策上唔會support呢樣嘢,佢要求你成為一個依附大陸嘅城市,佢咪唔會咁做囉。政府唔會幫你,香港人自己要搵返條路。佢哋唔踩多兩腳,啲大商家唔收晒啲地都已經好感恩。」她計劃在疫情過後,和「濃作物」合作,在社區推廣有機生活的。

黃文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