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民間團體:疫情下基層首當其衝 政府援助措施形同虛設

民間團體:疫情下基層首當其衝 政府援助措施形同虛設

新冠肺炎疫情自本年初蔓延,至今仍未見有緩和的「曙光」。疫情下民不聊生,本港主要從事服務業的基層市民首當其衝,失業人數衝破廿四萬人,政府的所謂抗疫援助措施卻嚴重失焦。「保就業計劃」未能有效惠及僱員,政府亦緊抱「大市場、小政府」思維,漠視市民訴求,遲遲不願推出失業援助金。政府班子曾聲稱本港當務之急是處理民生議題,包括房屋、經濟結構、就業等深層次矛盾;是次疫情爆發,政府本可透過民生紓困措施挽回民望,但林鄭卻依然選擇「佛系」處理,對基層市民的處境視若無睹,表現令人極度失望。

於宣讀施政報告當日,不同民間團體聯合舉辦直播活動,邀請了不同社群的基層市民一同觀看,並即場回應施政報告內容。團體讓參加者寫上對政府過去施政的意見及期望,有參加者表示希望特區政府能夠積極回應當前政治局面的民間訴求,同時亦要正視房屋土地、社會福利、教育醫療等民生問題,才能讓香港重回正軌。

以下為各舉辦團體有關施政報告的政策建議:

【失業政策及疫情下支援】(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

失業人數破廿四萬 短期失業援助卻是遙遙無期

自十二月疫情爆發,失業率有增無減,上半年季節性調整失業率更曾出現隔月增加1% (4.2%升至5.2%),增長速度比2003年沙士更為急速,事態嚴重。然而,疫情至今,失業人士有增無減,失業率升至6.4%,政府仍不願推出短期失業援助金協助失業市民渡過難關。保就業打著保住企業和僱員的算盤,耗資過千億;另一邊廂,失業人士於疫情間大多毫無收入,難以維持基本生活,政府卻對短期援助諸多推搪,救市不救人,資源分配的邏輯並不合理。政府多番以失業綜援等政策作擋箭牌,但是有關政策並非以保障失業人士為首,申請條件苛刻、污名化問題尚在,資助額亦難以支持有固定收入、支出的家庭。從施政報告中可見,特區政府打算淡化失業和疫情的關係,毫無支援失業人士的具體政策,反觀其他發達城市,當地政府已快速地推出失業援助,緩衝突如其來的經濟下行,可見特區政府對失業人士不負責任。

成立失業保險研究工作小組 推進成立失業保險

除了短期失業援助金,失業保險更是不少城市的重要勞工政策,保障勞工因失業而立即面對沉重的經濟壓力,使勞工更專注於重新整備自己,尋找工作。政府以影響財政儲備為由反對失業保險,但事實上,政府可構想何種政策設計以減低財政負擔,例如三方供款、政府只在赤字時注資等;此外,政府聲稱失業保險會使勞工懶惰亦是不準確的指控,政策設計可透過加強就業支援、監管等形式推動員工重新就業。反觀香港,現時欠缺失業保險的情況下,勞工卻要為保生計而接受各種苛刻的薪酬和工作環境。

「保就業計劃」漏洞處處 公帑資源錯配

自十二月疫情爆發,失業率有增無減,上半年季節性調整失業率更曾出現隔月增加1% (4.2%升至5.2%),增長速度比2003年沙士更為急速,事態嚴重。然而,疫情至今,失業人士有增無減,政府仍不願推出短期失業援助金協助失業市民渡過難關。保就業打著保住企業和僱員的算盤,耗資過千億;另一邊廂,失業人士於疫情間大多毫無收入,難以維持基本生活,政府卻對短期援助諸多推搪,救市不救人,資源分配的邏輯並不合理。政府多番以失業綜援等政策作擋箭牌,但是有關政策並非以保障失業人士為首,申請條件苛刻、污名化問題尚在,資助額亦難以支持有固定收入、支出的家庭。反觀其他發達城市,當地政府已快速地推出失業援助,緩衝突如其來的經濟下行

港府提出疫情下大型超級市場未受經濟打擊,因此第二輪保就業計劃為兩大超市設限,要求兩大超市減價、提供優惠,為基層提供協助。團體認為,對於未受疫情影響的連鎖集團提供保就業的薪金津貼值得商確,兩大超市的資助額涉及數億公帑,對比超市,似乎存在於疫情下更需要幫助的群體;早前已有不少民間團體、相關人士指出超市提出的抽奬、部分商品凍價等措施對幫助基層的成效存疑,倘若相關資源以直接津貼、全線減價等方式則更為有效。此外,政府協助連鎖超市推出的保就業優惠計劃,團體擔心會否使廣大市民習慣到大型超市消費,長遠影響街市、小店的競爭力,小店數量日漸減少,形成壟斷。壟斷的後果是市民選擇減少,超市議價能力更強,最終受害者則是廣大市民。

改善綜援申請制度

疫情下失業率大幅上升,政府不斷強調有經濟需要人士可申請綜援,但有街坊曾因為所謂的「租金過高」而直接被拒絕,除非他們搬往租金更低的單位,否則申請不會被接受,政府表示申請綜援與租金開支並無任何關係,而現實卻是隱藏門檻之一。

然而,更多街坊表示不會因為申請綜援而搬往租金較平的單位,原因包括:租約未到期;家有長者或特殊需要人士不便搬遷;認為申領綜援只是應急安排,搬遷浪費金錢及時間;或地址用作商業或社團登記用途等。此外,綜援制度的資產審查中,保險的現金價值會包含在內,部分長者和有需要人士為預防年老或是特殊的開支均會購買保險,倘若他們因保險而超額,他們則需要停供保險方可申請綜援,進退兩難。

另外,有不少個案因收入大減而希望申領綜援應付生活需要,但綜援必須以同住家人為單位申請,部份申請人同住成員因入息超出上限而被拒絕,亦有部份申請人因為家人不肯提供所需文件、或不想被同住家人知道自己想申請綜援而被迫放棄。

綜援實報實銷津貼絕大部份需要申領人先行墊支,往後再向社署報銷取回款項,但綜援人士本已處於貧窮狀況,部份申領人無可奈何下被迫向親朋借錢。我們促請政府容許同住家庭成員以個人身份申領綜援,以解決因同住家人而影響申請的問題,同時必須確保不會因租金超出津貼上限而被拒絕申請。最後,我們建議實報實銷的特別津貼,以社署直接付款的方式,取代綜援申領人先行墊支的安排。

【房屋政策:租津租管刻不容緩】(關注基層住屋聯席)

租金津貼及租金管制需雙管齊下

政府於本年初提出「十大民生紓困措施」,其中一項是為輪候公屋超過三年的申請住戶提供現金津貼。然而若政府落實租金津貼時未有同時實施租務管制,業主依然可無理加租或巧立名目濫收費用,租戶的居住權益依然得不到保障。疫情下,不少街坊同時面對失業、就業不足及難以負擔昂貴租金的困境。故此,聯席強烈建議政府盡快落實租務管制。雖然政府於本年4月成立了劏房租務管制研究工作小組,但小組至今仍未透露任何工作進展,透明度極低,而特首亦沒有明確表明對租務管制的立場。聯席期望政府及工作小組能採納民間團體及基層市民之意見,就續租權、加租幅度及水電費監管等方面制訂租務管制,平衡業主及租戶之間的議價能力。

重新規劃 釋放土地

政府來年的公營房屋建成量愈來愈少,2023至2024年度只有約2.15萬個公屋或綠置居落成,2024至2025年的落成數字更大跌至5,500。市民輪候公屋的時間愈來愈長,政府卻欠缺具體的土地供應藍圖。事實上,現時本港已有不少現成土地可用作興建公營房屋,包括棕地、閒置農地、甚至是丁屋預留地等。另外,不少私人遊樂場契約用地使用率亦極低;就如粉嶺高爾夫球場,一直是興建公營房屋的理想用地,惟政府卻一拖再拖,遲遲未肯全面收回球場。市區重建用地或地鐵站上蓋同樣是興建公營房屋的合適用地。可見現時本港並沒有發展「明日大嶼」的需要,聯席認為政府需要重新再檢討土地使用的狀況,盡快釋放土地已興建更多公屋。

重新檢討過渡性房屋政策

政府自2017宣佈推行過渡性房屋,但三年來政府在過渡性房屋的投入不足。雖然政府於本年初指出,將於未來三年提供15,0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但現時約有26萬宗公屋申請,過渡性房屋單位的數量依然是杯水車薪。除建屋量外,過渡性房屋的落成速度亦未如理想,未能配合公屋落成周期。即使成功申請入住社會房屋的住戶,也極可能在租期完結後,仍未獲派公屋,需要再一次回歸不適切住房,可見現時過渡性房屋措施難以發揮「過渡」的作用。聯席建議政府延長居住年期直至住户獲派公屋為止,以及善用空置校舍及空置公務員宿舍等市區閒置用地,增建過渡性房屋,以解基層住戶燃眉之急。

施政報告工作內容久具體 成效存疑

施政報告提及三十萬公營房屋,看似數字龐大,但實際可供基層居住的公屋比例並不清晰,而且建成遙遙無期,對於現時居住於劏房的基層住戶實際幫助不大,基層仍需支付昂貴租金;此外報告提及過渡性屋屋,然而數量杯水車薪,對於大量正輪候公屋的住戶顯然不夠。土地方面,特首稱聲土地問題為重中之重,要以填海等方法造地,但33公頃高球場地仍未收回,而如何處理丁權問題,政府仍舊避而不談。同時,租津未能惠及所有不適切住房住戶,整份施政報告並不能有效處理市民的住屋的真正需要。

【學童發展空間及基層學童網上學習支援】(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

特首於施政報告中提及電子學習、通識教育及青年發展,本聯席就施政報告的回應如下,促請有關當局正視並作出回應:

1. 於中小學及幼稚園全面實行「關愛基金自攜裝置計劃」,為基層學生提供電腦津貼

關愛基金於 2018/19 學年起資助清貧中小學生購買流動電腦裝置計劃,然而,資助由教育局向學校發放,由學校代學生購買裝置。如25/11的發佈會中提及,本聯席所進行的調查中仍有六成學童未有合適的電子學習設備。許多學校至今仍未全面推行電子教學,以致大部份基層學生根本無法受惠。而疫情期間,教育局短暫放寬計劃至所有「停課不停學」的基層學生,但並不是所有學校為其學生申請計劃購買電腦。

疫情反覆,有機會出現第四波疫情,多間學校爆發上呼吸道感染個案而停課,幼稚園和初小年級都已再度停課,沒有電腦裝備的基層學童再次「被停學」。網上學習已是教育的趨勢,政府必需擔起責任,全面推動幼稚園及中小學校實行「關愛基金自攜裝置計劃」,為所有學生提供完整上網學習裝備,並將計劃與電子班永遠脫勾,即使學校於未來不計劃推行電子班,學生都能持續得到支援。

2. 加快推行「支援有經濟需要學生上網學習補充津貼」

教育局於本月10日通知學校有關一筆過「支援有經濟需要學生上網學習補充津貼」。根據經驗,學校未必會主動為校內所有基層學生申請津貼,導致部份合資格學生未能受惠。因著疫情關係,學生已進行了數月的網上學習,基層家庭的負擔與日俱增,當局應以更快捷及方便的手法推行計劃,包括簡化手續,讓有需要支援的學童自行申請項目,並於學校領取支援。

3. 為基層學生提供防疫物資支援

全港學校已恢復實體上課,但疫情不穩定,學童及家長十分擔心感染風險。教育局除了給予學校健康指引外,更應為校園防疫提供具體措施,如為基層學童提供防疫物資,包括口罩、酒精搓手液等,減輕基層家庭的經濟負擔。

4. 通識教育課程

通識學課的設立,原是要加深對社會、國家、世界和環境的觸覺,培養正面價值觀、擴闊學生的知識基礎與看事物的角度、聯繫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提升批判性思考能力等。

施政報告中提到「培養明辨慎思能力、以理性分析當代領域的課題」,相信培養此等能力不單單是「學習有關國家發展、《憲法》、《基本法》及法治等元素」。另外,施政報告中亦提及所著重的範疇是由上學年一條錯誤的文憑試題目所引起,通識課的本意是讓學生學習批判思考,此舉是對課程內容及考核內容作出自我審查嗎?

5. 青年發展-人才流失嚴重影響本港青年於香港的發展

對於施政報告中所提及的青年發展方面,政府未能有效地指出青少年於香港的去向及鞏固現有的人才,同時間未能明確指出如何塑造一個有利於青年發展的空間;反而提出需積極吸納非本地精英到港發展,而本地青年則往大灣區發展,此為本末倒置之舉。

6. 放寬申請在職家庭津貼「兒童津貼」的限制,讓兒童津貼不計工時,為工時不足或失業家庭的兒童提供援助

疫情期間,許多基層家庭面對開工不足或失業問題,導致未能符合在職家庭津貼(職津)的工時要求,家庭未能申請職津,變相基層兒童的支援也即時停止。兒童津貼無關工時,聯席促請政府放寬職津兒童津貼的申請限制,將所有面對經濟困難的兒童得到適切援助。

本聯席希望施政報告能夠作出更全面的學童發展支援,而非以短暫非零散的津貼替代草草了事。

【多元經濟發展】(天姿作圍及深水埗見光墟關注組)

特首一再強調經濟復甦是當務之急,為何不選擇將施政重點同時放在本土多元經濟出路,竟三番四次選擇緊靠大灣區發展等國策為切入點;為何不去肯定基層市民如何在過去一年依然撐起香港經濟,而只是不斷乞求中央對香港政策的支持、把香港的資金儲備、人才、技術奉上大陸,企圖抽空香港本土經濟。究竟這一份是對香港市民負責的報告,還是專屬於中央以及利益集團的施政報告?

過往政府一直嚴重忽視社區經濟對肯定及保存各地區居民智慧和才能連結該地區經濟的重要性,在今年疫情中,就更顯著反映居民能夠透過地區經濟來減低疫情對主流經濟的衝擊。林鄭月娥在2017年競選特首期間亦曾承諾推動墟市發展,但其上任後沒有落實任何墟市政策。而近來失業率及就業不足率分別高達6.1%和3.8%,可是食環署及康文處等部門以疫情為由收緊部份地區的墟市申請,甚至拒絕場地申請,令民間團體越來越難籌辦扶貧墟市,導致不少檔主及失業人士無法擺檔謀生。團體強烈建議長遠上應成為施政中一大支援方向:

1. 促進香港社會經濟發展

社會經濟提出一種於各區建立另類經濟活動的新方向,期望政府透過推動「本地生產、本地銷售、本地消費」模式,令市民能透過自身才能,智慧、經驗,自主參與貢獻經濟和社會發展,保障生活尊嚴,推動經濟及社會上的持續發展。

*設立專責部門及成立社區經濟發展基金
*優化對不同形式社會經濟的制度、善用社區空間,特別是提供可負擔租金的適切土地

2. 落實保護農地政策,發展小農經濟

林鄭月娥在競選政綱曾提及落實「新農業政策」,直到現時卻不見有何成效。現時的蔬菜市場過份依賴從大陸輸港的農作物,於疫情中更出現比有機菜更貴的大陸集團式壟斷經營的「毒菜」,令本地已甚少得到支援的農業更處於劣勢。發展本地農業,有助增強多元經濟發展,直接或間接提供大量創業和就業機會。綜觀「新農業政策」,農業園未能回應本港農田錯配、缺乏政策目標、無法對症下藥、發展方向單一。

*發展「社區支援式農業」,為香港農夫從生產到銷售上提供更多支援
*落實保護農地政策,限制農地被隨意改變用途的申請,確實執行「農地農用」
*為提高本地食物自給率制訂政策

3. 全面檢討墟市政策,落實支援民間基層墟市

*設立墟市種子基金及墟市專員,推動特色墟市的發展
*簡化申請程序,好讓疫情緩和後非牟利團體、甚至由檔主和熱心人士能即時透過申請墟市種子基金成為墟市的舉辦者,透過各個具特色的基層墟市活化社區

【照顧者支援】

長期照顧者持續所承受的身心壓力鮮有被關注,以照顧者數據為例,政府統計處仍未有針對照顧者的統計框架,只能在不同的政府和民間報告中得到零碎的統計或估算數據,大眾對照顧者的理解亦相當有限。

隨著日月累積的生活壓力,加上受社會政策限制,發生了越來越多因不堪照顧壓力或無法妥善照顧者而生的家庭慘劇,九月初於葵涌邨就釀成了母親勒斃智障兒的悲劇。事實上,現時照顧者的生活津貼只覆蓋低收入家庭護老者及低收入的殘疾人士照顧者,獲批津貼的低收入的殘疾人士照顧者更只有約1800人。其他種類的照顧者,例如SEN兒童照顧者、單親照顧者、多子照顧者等都在社會中「被隱形」不被看見。

在疫情下,托兒服務受阻及學校停課,使基層兒童照顧者的處境更加水深火熱,長期與兒童逗留在狹小的劏房裡尤如困獸鬥。即使沒有疫情,區內提供的托兒名額亦不足以應付家長的需求,並無一絲喘息空間予照顧者。若照顧者繼續得獨力完成照顧工作,而沒有任何外界協作分擔照顧責任,長此下去根本無暇顧及自己的身心變化,只會逼使照顧者情緒爆煲。

團體促請政府檢討托兒服務及推動照顧者政策,加大照顧者津貼可受惠人士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