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書店與美女

大陸十分流行「知識份子」這一個名詞,而在香港就不多聽見了,聽見了大家可能會覺得有點「肉麻」。特別是在青年人口中就更少聽到。我不覺得香港沒有「知識份子」或沒有「公共知識份子」,只是不是社會上流行的形象。知識份子形象在香港不算是當下青年人的「型」、「潮爆」指標,更不能算是加強「女」競爭力的「裝備」或「武器」,要清楚「知識份子」不一定等於高收入或高學歷。反而在我印象中的「知識份子」可以是一群十分草根批判主義者、理想主義者,例如長毛。「知識份子」這個詞語不流行就不代表大家沒有文化,反而近年就流行起「文化人」這個詞語。「文化人」是否不可以有好的外表?香港有多少個文化人在流行指標中算得「型」或「索」呢?我就想不到了。為什麼呢?文化人就代表沒有性幻想?為什麼我會想不到?

其實我就好想知一般年青人眼中的文化人是怎麼樣的東西?如果有一日電台節目投票最想非禮的對象不再是女藝人,而是文化人,那算不算文化界成功打入青年人的市場。二手書店有可能成為最新「浦點」嗎?為什麼在二樓書店「打書釘」大都是「中男」或「中女」?為什麼書店不可以像《摘星奇緣》那般是「仔/女」的地方?為什麼書店就一定是一群年老色哀的人死氣沉沉地迫在一起?如果在「7仔」不只是賣愛情及占卜的書本,而會賣本「社會學家茶座」;「Neway」、「Greenbox」、「加州紅」會舉辦新書發報會。夜青在公園不單是三五成群玩滑板,三五成群也可以是在探討Michel Foucault時常掛在口邊的Disciplinary Power與自己的關係。

最近去了深圳的書城,發現了書城和香港的書店有些很大的差異。深圳的書城當然比香港的書店大,書也更多。還有一個很大的分別就是有很多青春貌美、衣著性感的美少女坐在地上看書。在香港令我覺得比較「型」的書店算是落在又一城的「Pageone」,我從前有一位做文員的女性朋友,她十分喜歡到「Pageone」那裡買書,但她是不會買英文書的,所以我就告訴她在旺角二樓書店買中文書比那裡便宜十分多。但她就回敬了我一個奇怪的眼神,說了一句「不用了,那裡那麼髒。」。沒錯,我身上也沾上二樓書店的一陣陣寒酸味。沒錯,我的錢包就是跟不上這個「型」。在香港比較流行的應該是中產品味而不是知識份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