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張仁良:莫盲目扶貧濫發綜援

筆者是扶貧委員會成員之一,本文旨在表達個人對扶貧的看法,而非對扶貧委員會工作內容的討論。

自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扶貧」為今年施政重點之一後,各方對加大扶貧力度的呼聲日益見高。究竟怎樣才謂之貧困?這並不是一個隻字片語能說清的問題,也不是一個有明確界限的概念。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我們看到有人吃不飽、穿不暖,貧困之狀顯而易見。然而,在香港這樣一個人均GDP相對較高的發達城市,筆者認為香港已有一個相對良好而廣泛的社會安全網。

如果以世界銀行每日二美元的貧困線為標準的話,老實說,在香港並不存在這種意義上的貧困。然而香港也確有香港標準下的窮人:有些家庭去麥當勞就餐,要考慮再三,有些家長負擔不起子女課外活動的費用,筆者也常見一些年長的婆婆在街邊的垃圾箱旁彎着腰、辛苦地拾取空汽水罐。不過另一邊廂,我們也見到領取綜援的夫婦在布吉玩樂。我們確實需要一個篩選系統,區分哪些是想靠政府綜援不勞而獲,哪些是真正需要接受援助的人。那些濫用綜援的個案(無論出於甚麼目的),都應該受到懲罰。

怎樣看待扶貧?筆者覺得香港不可簡單地靠增加綜援。簡單地提高綜援,不僅會降低人進入(或重新進入)勞工市場的動力,導致愈扶愈貧;更會引起納稅人、特別是中產階級的不滿,造成社會分化。因此,雖然現下市民或政客都對「扶貧」呼聲頗高,政府也不可以單靠提高綜援來息事寧人。如何才能為部份市民找到積極有效的扶貧措施,即保障基本生活所須,又可以鼓勵他們自力更生,通過自身的努力做到真正脫貧?

首先,筆者認為減少貧困不止是政府的責任,私營企業也該有更多的參與,比如說提供多一些職位,多資助一些貧困學生等。企業可以和政府部門合作,為貧困者提供一些他們力所能及的工作。比起簡單地伸手要錢,由勞作所得,更能激起人自力更生的動力。

對企業而言,雖然追逐利益、股東利益最大化是任何企業無可厚非的目標,但是社會和諧對企業來說也有其意義。儘管短期來說並不能增加企業效益,可是長期而言,社會和諧穩定能優化營商環境,企業關心社群的形象也會被慢慢認可,相信這些都能為企業帶來長期利益。

其次,對生長於貧困家庭的孩子的教育也非常重要。富有不是犯罪,貧窮也不可恥。窮人家的孩子應該和其他小朋友一樣,有接受教育以及進入其他社會階層的權利。正所謂「英雄莫問出處」,香港是一塊只要你肯努力、肯奮鬥,就能得到成功的自由樂土。私營企業對品學兼優的貧苦孩子應該慷慨解囊,捐助獎學金來幫助他們完成學業。政府更應該確保不同階層的孩子,都能得到高質量的教育,促進社會不同階層間的流動性。

身處現今資訊化社會,不通曉電腦、上網可謂是一種「殘廢」。因此,對貧苦學童資訊科技知識的教育也值得注意。相信一些基本的資訊科技教育(比如收發郵件,運用基本電腦軟體等)不需要型號最新、功能強大的電腦,因此政府完全可以鼓勵私營企業捐助一些對企業來說太舊的電腦。此外,香港的公共資訊科技設施也很完善,對此也可以加以利用。

總體而言,筆者認為「扶貧」要從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考慮。一方面,我們要看到貧困者真正需要的是甚麼,怎樣才能幫助他們靠自己的力量永遠脫貧;另一方面,政府也要留意甚麼樣的資源是可以利用的,納稅人和政府部門究竟能負擔多少。「扶貧」牽涉到社會資源的重新分配,是一個需多方達成共識的問題。畢竟,和諧出穩定,和氣能生財!

……………………………………………………

張仁良 香港城市大學金融學講座教授
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