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梁啟智﹕給城規會一張民主囍帖

編按:本文原刊十一月十四日明報,獲作者授權全文轉載。一點澄清,今日不是城規會上訴委員會就H15規劃上訴的第一日聆訊,而是第三天。編者有緣出席了三次聆訊,目睹許多千奇百怪之事,待聆訊結束後,將撰文交待。

作者為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理學博士候選人

經過漫長的抗爭,城市規劃委員會將於11月14日審議灣仔利東街(囍帖街)的街坊自發規劃方案上訴。如無意外,這段新聞恐怕只會獲得翌日報章最多300字的篇幅。然而如果我們的視界能跨越尺度,由抗爭的個體一直伸延到民主的發展,則利東街的街坊該在史上留名。

民主社會的一個核心價值,就是要積極參與,讓人有所選擇。面對市區重建局收樓逼遷,灣仔的街坊並沒有消極抱怨,反而主動參與,提出香港史上第一個由下而上的自發規劃發展方案。他們提出分段重建和修復,讓想搬走的人搬走,想留下來的人留下來,毋須犧牲任何一個人的權益。這些在重建區抗爭的街坊,原來是民主運動的先鋒。香港的民主運動常被標籤為「有破壞沒建設」,現在灣仔的街坊可真的拿出一個實際可行的方案,我們又豈能忍心否決?

說到底,城規會不只是技術機構,其設立是要確保香港的城市規劃能體現社會的願境。街坊提出的多贏方案,相對於市建局把所有人都趕走的推土機式重建,明顯更能合乎民主社會對尊重個人選擇和權利的基本要求。城規會審議這次上訴,不可以只從技術出發,而必須捍衛這些香港賴以為生的基礎社會制度。而捍衛這些社會制度的價值,並不止在於香港,更在於中國。動拆遷和強行徵地等的城市發展問題,正在內地引發極大社會不滿,激發了許許多多的維權運動。不少內地專家學者在尋找出路時,都選擇了向南望,以香港為學習對象。

深圳成立城市規劃委員,把規劃中的決策和技術部分分開,是政策上的進步。很多內地學者還說要學習香港,多引入非官方成員,平衡不同意見。對於動拆遷和安置賠償問題,又有不少內地學者留意到香港的《土地收回條例》,提出要完善賠償和申訴機制。雖然不少港人對這些建制的設計都很有意見,但它們的存在和運行,相對於內地無法可依或有法不依的情,已是莫大的進步。

筆者一直強調香港的民主不可以脫離於中國,而香港對中國民主發展的貢獻也毋須流於口號。既然內地正從各方面模仿香港的制度,香港實在有責任當一個稱職的典範,訂出一個更遠大的目標,給公眾參與規劃一個機會。

公眾參與的議論已在內地的一些規劃學刊興起,只是礙於政治考量而無法實踐。每當筆者在內地談到公眾參與,都會引用利東街為例子。雖說中港兩地的土地制度有極大差異,然而香港如能為公義的城市發展找到出路,仍能對中國內地的民主起上甚為積極的作用。港人千萬不要妄自菲薄,有浙江省的全國人大代表破天荒設立選民聯絡點,大賣廣告徵求提案建議,靈感就是來自香港立法會。

跨越了一國和兩制之後,讓我們回到個人,回到街坊。因為拒絕交出父親傳下來的店舖,街坊甘太面對了「霸佔官地」訴訟的威脅。對無情的堆土機,她早前曾因體力不支而暈倒入院。如果真的有「香港民主女神」這個獎項,貫徹始終的甘太肯定會比那些見步行步的來得優勝。

當然,如果城規會有足夠的政治勇氣去認同灣仔街坊的努力,收下這一張民主囍宴的請柬,則這獎項也該讓城規會來一同分享。

圖:「甘太與你」,十一月二日利東街麻雀夜宴現場。攝影人:do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