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社會論壇特刊〕登芹:香港基督教會形態淺析

訪問:登芹、領男
整理:登芹  特刊足本
*圖為網站編輯所加

前陣子在社運電影節看了一齣影片《一個革命者的畫像》,其中美國一班神學家對基督教作了一個基進的詮釋,認為耶穌所身行及提倡的是一種在地的革命精神;撇開神學上的辯論,基督教給外人的印象普遍是保守的,而在香港的情況是基督教有着不小的影響力,卻傾向保守被動。就本地的基督教會的情況,我們訪問了浸會大學宗哲系高級導師陳士齊先生,以從中探尋改變的位置。

教會與中產

陳士齊曾在他另外一個訪問(1)中提到,香港的基督教的形態很受殖民過程影響。教會在殖民過程中與英政府建立了合作關係,例如教育方面,政府很歡迎傳教士來華辦學,結果是植入英式精英教育制度的同時,很多名校是有教會傳統的學校。教會通過這些學校,將精英文化灌輸學生,又透過傳教工作中吸納大量青年進入教會;在殖民地發展的同時,代理政府的資源,製造大量中產,例如教師、社工、醫生、牧師。從另一端出發,隨經濟發展而來的中產階級的急速成長,亦伴隨着宗教的需要;因為宗教提供了很多社會功能,亦是表面上沒有利益關係的群體。

香港的教會與中產意識就是如此糾結地發展,而現在香港的基督徒很多也是屬於中產;有關教徒社會參與,有部份可以回歸對於中產的論述,就如陳所說,九七之後,香港教會有介入政治的傾向。又由於香港教會普遍的中產性格,這些教會向基層傳教是格格不入的;現在香港只有少數幾個基層教會,在教內力量微弱。

另一方面,他又表示,現在香港的基督教已成為一種文化宗教,不同宗派之間的差別並不再像改教時顯著,資本主義因為對宗教/道德的需要,而馴化不同宗派,使其配合其基本秩序,致宗派的均一化;但基督教社會仍維持不同宗派之間的競爭,而使教會的小群體成為「自我封閉社群」,之間缺乏連結;同時教會自身生產的事務足以滿足信徒參與的意志,使他們不用理會社群外的文化政治環境,也能自足。他指出例如香港的瘦身潮流,基督教本身如果不接受,理應在教會內討論,但有關討論並沒有出現過;就算對於切身的問題如學券制,因教會內的家長為數不少,而出現討論,但經過討論後亦沒有實際行動,就是因為他們之間缺乏連結,各個小群體封閉地自足。

外國的月亮圓?

相比西方基督教介入政治的傳統,香港教會為什麼沒有此傾向?據陳所講,現今全球的基督教主要分兩派,分別為立場上較保守,傾向傳教工作的福音派(保守派)以及傾向追求普世價值的普世派(自由派)。他表示,自由派在香港比較少,相比下歐洲國家有大部份主流教會都為自由派,所以歐美有不少基督教反全球化的非政府組織,在香港這類組織就屬少數,多在八九後出現,參與的人數從來也是很少。

他又說如美國的情況,她長期是基督教國家,亦有參與政治的傳統;教會在各地紥根,全國性的事件自然影響很多教徒,於是他們便要介入政治。再者這種介入不必然 具有前進的意味,因為教會特別是福音派的立場,經常是想維持某些傳統價值,由此去影響政府政策。而在香港,情況是教會小群體與高度商業化社會,信眾基本上 是享受教會給予的中產階級小眾生活模式,而政治上冷感。另一個原因是,香港的基督徒多是國內逃避中共來港的人加上香港的精英階級;避共去到殖民地這個借來的地方,於是對共產黨、殖民地、中國也沒有歸屬感。甚至在基督教裡有少部份人對外國較有歸屬感,很想移民去如美國這些基督教比香港普及的地方。

但美國的教會基本上亦是地緣性很強的群體。陳進一步說,美國立國的十三個殖民地其中有十二個都信基督教一個信天主教,都是逃避當時英國國教聖公會的壓迫而到美國建立殖民地,教會和土地的關係緊扣,屬該教會的人便會到教會的地區定居。由此源起,教會作為地方勢力,民眾聚合其中,投票意願受教會控制。

知識的養份

陳在另一個訪問亦提到華人的基督教社會,缺乏自己發展的理論,以致依賴「入口」的知識,不利批判思考。就香港基督教知識經由何種渠道引入,陳表示,基督教作為外來宗教,起初由傳教士作宗教知識翻譯,到二十世紀初,開始有華人知識份子做翻譯工作;五十年代有中國基督徒開始自己寫書,但此趨勢在七八十年代減弱,因為在此時美國基督教保守派(福音派)逐漸復興,書藉的出口增加;香港及華人基督教社會也入口他們的書藉,同時本土的基督教書藉數量很少且質素上有所不及,懂英文的教徒會選擇看入口的書籍,進一步增強福音派在香港的影響。現時香港大型基督教書局之中,有一批是靠宗派教會的資金營運,會選擇性的買入自己宗派的書;另外一些是純粹是靠市場支持,他們的成功,就是因為福音派的市場成熟。

他又說,香港基督教學術圈裡不認同教會的大有人在,但直至現在也影響不了教會。因為構成教會的人,大部份也是專業人士,抱持自己的一套想法,就是偏向以美式企業家精神去管理教會,而不是靠希望以信仰影響社會。而對現時香港教會的狀況,陳表示今天的香港教會所追求的既不是永生,也不是社會公義,而是第三種:追求教會的生活模式,與中產的生活模式。

行過死蔭的幽谷

照以上對於香港教會的分析,從運動的立場,面對着一些問題:在中產身份與教徒身份普遍重疊,甚至前者對個體的決定影響力較大的情況下,以教徒為對象的論述應如何對應?如何在連結教徒的前提下尋求共識,同時又避免歸於保守立場?我們或可從這些問題,開出前進的可能。

[1]陳士齊,〈香港教會與中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思》雙月刊第九十期

圖片來源:Elphhk

同期文章:

從美國基督福音派思考香港社會論壇(領男)
明光聖戰(小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