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回歸十年, 始終有你 – 灣仔市集(始於戰後, 莫非真的要終於回歸前夕)

灣仔市集關注組

香港回歸十年, 始終有你 – 灣仔市集
(始於戰後, 莫非真的要終於回歸前夕)

「繁榮遇上安定
人人能力大小也力拼 任誰流下血汗 就是個精英
香港始終有你 香港始終有我
感謝你 小天地 創天地
盛夏冷冬各種天氣 不捨不棄 才會了不起
香港始終有你」



(節錄自香港回歸主題曲<始終有你>)

今晚從電視中聽到這首歌<始終有你>, 雖然只是第一次聽, 但已經很喜歡; 而且很容易便能瑯瑯上口了。 除了喜歡這首曲, 也喜歡這首詞, 因為寫得動人。 欣賞兩位創作人, 感動人的旋律和歌詞, 使我的腦海出現了昔日和今日的種種片段, 令我產生了既感動、也感觸的兩種感受。

感動感觸的90天倒數

既感動, 由昔日的細小漁港發展成今日的國際都會, 聽著這首歌時, 彷彿看見了我們長輩的苦幹, 他們見証著香港人自力更生、自強不息、自給自足的精神。

也感觸, 縱然昔日今日香港人願意力拼的精神仍然堅持, 但流下血汗, 却未必得到安定。

當距離香港回歸十週年還有約90天,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宣佈將以9000萬籌備慶祝回歸的460項活動, 活動「遍佈十八區,達至全民參與,共慶回歸的目的。[政府]有信心慶祝活動能展現香港充滿活力、多元化及社會和諧的一面,以及作為亞洲國際都會的優勢」; 當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林鄭月娥於三月三十日在記者會上發言並「呼籲全港市民積極參與這些慶祝活動,一起分享回歸十年的喜悅」時, 也使我感觸。

血汗力拼的小天地被拆毁

原因是, 灣仔露天市集(交加街東及太原街南)距離被清拆迫遷的日期也只有約90天。 當十八區的民政事務處呼籲各區市民一同慶祝香港回歸十週年, 叫市民一起分享這份喜悅的同時; 却忽略了一班在灣仔露天市集經營的小販, 他們沒法分享這份喜悅。 植根於戰後, 在灣仔太原街和交加街的灣仔露天市集, 將會可能因為重開道路而要清拆。 一班現有的小販和他們的上一代甚至上兩代所付出的力拼、所流下的血汗、在這小天地所創立的天地, 很快便將被粉碎、被消滅、被埋葬…..

試問這個自戰後已出現直至60多年後 – 雖經歷過經濟低迷、起飛、滑落等等的社會現像 — 仍能屹立不倒, 依然充滿活力, 吸引中外遊客的灣仔市集將不再存在時, 又怎能讓這句「能展現香港充滿活力、多元化及社會和諧的一面」得到共鳴, 怎能叫全城盡慶?

在這次可能因重開道路以致灣仔市集被清拆的事件中, 共有70多戶在交加街東及太原街南的小販街檔需要被清拆, 筆者與一班小組內的成員由本年一月至三月, 共訪問了49位將面臨被迫搬遷清拆命運的小販, 並與當中約11位小販進行了深入的訪問及拍攝記錄。 小販的立場清晰, 想繼續留在街上擺檔是他們的意願, 可是一直也沒有人詢問過他們的意願, 雖然曾向區議員表逹意見, 但區議員却未能在區議會的小組會議內反映他們想保留市集及不希望搬進新灣仔街市的意願。 在與小販的傾談中, 更得悉很多不合情不合理不公平不公義的情況。


「不合情」 -- 拆卸搬遷忽略民情!

情繋數代、見証歷史
這個在戰後先出現於交加街(後來逐漸建立於太原街)的露天市集, 到了今天已經有長達六十多年的歷史。 從這市集看到大多數擺賣的檔販都是上了年紀的一輩, 便知這市集的悠久。 他們大部份在年輕時已在這裡協助他們的父母或祖公母經營擺賣, 雖然他們現在都已經「七老八十」, 但仍然渴望能繼續經營。 從走訪他們的小檔中得知在此處經營了接近70年的有1位, 60多年的有兩位, 50多年的有9位, 40多年的有7位, 30多年的有10位, 20多年的也有9位; 而平均經營年期是35.1年。 有部份的小販檔主已在這市集渡過了幾代的日子, 例如有位60多歲的婆婆, 她的檔口便是由奶奶留下給她丈夫繼而再留下給她的; 又有隔鄰的另一位70多歲的婆婆也是在這裡經營了50多年, 就是靠這一個小小牌檔, 養活了她和丈夫、兒女及孫兒們。 婆婆與兒子協力經營小檔的生意, 婆婆並希望學歷不高的中年兒子能以這小檔賴以維生, 雖不致大富大貴, 但也可以賺取溫飽。在兩位婆婆對面售賣洋雜的伯伯更在這裡60多年了, 他小時候就是在這牌檔幫助母親擺賣的; 到現在他的女兒也協助他經營, 並發展至售賣其他貨品, 吸引一批較年輕的客人。

在一些老檔販的眼中, 這些鐵皮小檔就是家人留下來的家業, 能夠傳至這一代是幾代人的心血和汗水, 深願能繼續經營, 延續下去。 因此有些小檔更由現任的檔主跟他們的兒女一起經營, 年老的一輩更渴望當自己百年歸老後, 可以將牌照交給兒女, 盼望已屆中年欠缺競爭力的兒女, 能憑家業自食其力、自給自足。 在香港能夠有這個由戰後出現後直至現在仍能歷久不衰, 繼續見証著一眾香港人自五六十年代奮鬥史的市集, 為何不能力保它的不衰, 繼續見証歷史?

苦情難訴、疑慮不安
此外, 不願意搬遷到新街市的另一個原因是生計問題, 新街市的租金昂貴 (約$5000), 包括額外的冷氣費、管理費及各樣雜費都會令本身已收入微薄的小販百上加斤, 最後更會因不能承擔高開支而難途結束的命運。 試問怎能叫售賣十元幾塊的元寶爉燭香、咸蛋雞蛋、梅菜花生、花卉盤栽、底衫鞋襪、嬰童衣物等的小檔, 在這個高租金、高雜費的新街市維持收支平衡並能有盈餘作生計呢? 在街市賣菜賣肉也跟做其他生意的一樣, 從來都不能保証只會賺錢不會蝕錢, 一班在街上擺賣幾十年、經歷過風吹雨打的小販當然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可是, 當食環署以幫助小販免受風吹雨打為由, 要求街檔搬進室內街市以改善小販的營商條件的同時; 小販們却無奈表示, 新灣仔街市的設計就是窒礙了他們搬進這街市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小販反映整個新街市的設計從來沒有尊重過用家(小販)的意見, 細小狹窄的梗位困於四面密封的石牆內, 沒有天然光線也沒有流動空氣; 設計不但未能改善街市一向給人的局促感, 而且當有意外發生時也增加拯救的困難(難道要重蹈最近在將軍澳厚德邨街市火警的覆轍?)。 為何口口聲聲說為小販改善經營環境, 却不先去了解他們的需要? 不去詢問他們的意見? 為何小販要付出較現時貴十幾倍的租金, 却要被安置到不理想的環境?

以往不少關於室內街市管理不善、缺乏人流、空置率高的報導, 令小販對將來感到萬分疑慮。 再者, 街市外判私人管理、 續約問題、每年租金增幅等問題也使小販疑慮不安, 可是苦情又有何路可訴?

「不合理」 -- 道路重開道理何在?

這個經歷了六十多年歷史的露天市集命運堪虞, 原因是要讓路給汽車。 運輸署聲稱為了紓緩通進皇后大道東的交通, 由本來只能從太原街向南行至通往大道東的路, 增加至可由太原街向北行至交加街右轉向東方向, 再到灣仔道右轉向南行通往大道東。 問題所在是原本已由兩線, 即太和街和灣仔道交滙成灣仔道南行至皇后大道東的交滙處, 在重開交加街東後, 便會在這狹小的交滙處加多一條通往這個交滙處的道路, 即是變成由三條滙聚成一線的樽頸位。 原本太和街和灣仔道已是人多車多的道路, 若再加多一條行車路, 怎能改善原本已很擠塞的道路呢? 而且還會令路面情況更惡劣, 人車爭路的情況將會更嚴重, 並會增加意外的風險。 除了令灣仔道南行至大道東的交通負荷增多, 還會令皇后大道東, 由太原街至灣仔道這一段短短的路程, 增加了車輛, 造成大道東的擠塞。 假若運輸署一心為了改善交通, 而要清拆已有六十多年歷史的灣仔市集, 筆者真的很疑惑這個方案是否真的能疏導交通, 抑或是反倒令交通更加擠塞? 究竟重開交加街東和太原街南的道理何在?


「不公平」 -- 犠牲特色成全新廈?

重開交加街東及太原街南給車輛行駛來改善交通, 實在欠缺有說服力的道理; 因此要為一個未必能改善交通的原因, 而拆掉一個歷史悠久且吸引本地人和外地遊客的露天市集, 可以是一個沒有價值的犠牲、得不償失的損失、不公平的決定。 那麼為何灣仔市集要清拆一半, 正正就是那即將入伙的豪華住宅的兩旁的交加街東及太原街南? 清拆了狀似草根基層的市集後, 住宅大廈的賣買價格會否變得更高級和豪華?

雖然根源於草根、基層, 在小販眼中灣仔市集却是一個成功、 充滿生命力可以生存的露天市集。 任憑 時間的流逝, 經濟的變遷, 這個經歷了數十載的市集卻不被時間沖走也不被現實的經濟市場淘汰。 這個市集被小販形容為一個成功並有價值的市集不是不無原因的, 這兩條街的小檔成行成市, 建立得來不易的, 而且是在香港島最大的, 也是唯一有乾濕貨售賣的露天市集。 另外, 這市集也在世界聞名, 有很多外國雜誌刻意到這兒拍攝, 介紹本土特色和本土人的起居生活, 在這裡可以看到本土人的衣食住行, 包括有由嬰兒到老人的衣服鞋襪毛巾、有可作早午晚三餐的腸粉白粥雲吞面蔬果臘味咸旦梅菜、也有過時過過節用的香燭糖果揮春燈籠年花; 總之鑽入這個市集也或多或少能鑽進香港人的生活中。 這市集能吸引來自美國、澳洲、日本、歐洲等地的雜誌到來拍攝, 又吸引了韓國的攝製隊在這兒取景拍劇; 無可厚非是因其擁有特色之處, 能反映本土文化, 實在是大型購物商場無可比擬的。


「不公義」 -- 迫遷惡法層出不窮!

不公平的決定外, 有關當局及部門更使出不公義的手段。 小販牌照原是每年續一次牌, 而現在仍在太原街南及交加街東經營的檔主, 却要每個月到食環署申請續牌。 有小販氣憤地表示在續牌的過程上諸多規則, 好像刻意對小販作出留難, 令小販知難而「退」(牌), 包括因有事或病倒了而續牌遲了一天也被懲罰, 小販牌照更會被取消。 由於規定每次續牌要由檔主申請, 年老的檔主也不能找其他人代辦, 就算年老檔主行動不便、身體不適也要親自在規定的日期內到部門申請。 除此之外, 在每日的查牌行動中也會諸多留難。 由於規定檔主必須在檔中, 若在巡查時, 檔主非在檔中, 便被記錄; 若有多次記錄, 更會被勒令在規定的時期內不得經營, 即不能做生意。 在友人訪問中, 發現一位患上老人癡呆症的老翁, 不論晴天或雨天、 寒冷或炎熱、身體健康或不適, 他殘弱的身軀與他的輪椅都常在檔中, 和他的老伴一起等待有關人員到檔中查牌。 自農曆新年後, 筆者或友人也看不見這位老伯和他的老伴, 他們的小檔也是關閉; 查問下, 始知道老伯因為在多次巡查時未能出現在檔中, 而要被勒令關閉一個多月。 這此不人道不公義的手段實在令人髮指!


盛夏冷冬不捨不棄真了不起

經歷過歷史洗禮、風吹雨打、盛夏冷冬的無數歲月, 一眾小販仍然不捨不棄他們幾代人拼力付出的心血, 願望能夠繼續賣好他們的蛋、梅菜、蝦乾、冬菇、糖果、衣物…., 做好他們的工作、幹好他們的專業。 當香港繼續繁榮, 他們只渴求安定, 不再被不合情、不合理、不公平和不公義地對待。如果我們的政府真的「有信心慶祝活動能展現香港充滿活力、多元化及社會和諧的一面,以及作為亞洲國際都會的優勢」, 以致「全港市民…..[能]一起分享回歸十年的喜悅」; 筆者實在渴望曾特首和真正關心香港有錢、無錢、有權、冇權、有票、冇票的局長、司長、署長, 都真的能能真正想市民所想、憂市民所憂的; 不單聽到柴灣漁灣邨亞伯, 也聽到灣仔太原街和交加街小販的訴求。

當香港人關心606和610會否成功在香港開枝散葉時、 能否在新館安居樂業時, 政府又搞搞創意推動香港的旅遊業時, 筆者也邀請預備喜悅慶回歸的香港市民及官員, 一起珍惜香港始終有的文化資源和本土特色 – 香港始終有你!

值得咩? -- 太原街交加街市集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