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李智良:皇后碼頭的「D Day」登陸

左上面的圖片來自立法會規劃地政及工程事務委員會及文物保護小組委員會CB(1)2151/06-07(01) 號資料文件:「落實保存皇后碼頭的詳細資料」 。裡面劈頭第一段就是欺騙、誤導立法會議員和公眾。將早被拆穿、不成立的理據重覆引用,指擬建的P2 路、排雨水的暗渠、地鐵擬建的機鐵—港島線U-Turn 路軌等工程之必要性,置換為「拆散後重置」皇后碼頭保存方案的理由;並以中環第三期填海工程合約的時限和合約條款捆綁,故皇后碼頭必須儘快拆卸、封存,以趕及填海其餘工程進度。文件其餘的部份是拆卸工程的詳細,包括碼頭各個分拆部件的圖樣、點算目錄和分别送往保存的倉庫所在等等。

「重置」到哪? 沒提及呢。拆左先算。

關於皇后碼頭的存廢、保留、保留的方法等等,我一直說的不多,或者已經太多了。我的意見很簡單,用得好端端,tried and true 的東西,細至一枝沿芯筆、一張櫈,仲未爛一定有智慧、有好處所在,請說服我為何要丢棄?並請給我更好的選擇,並且說服我,這真的比目前一直用著的這個更好。關於政府當局提出的各種技術與合約細項,何以是站不住脚的拋浪頭厥詞,「本土行動」有個一般人也容易讀懂的「還港於民」特刋,請參考。我是比較「情緒化」的理解這件事情,我看到的是一種Psycho-geography,一個空間它有啥甚麼、没有了啥甚麼讓我感覺親和、或讓我很敏感不安好想走、透不過氣的樣子。

上一個月我病癒之初參加了一個和假日聚脚於皇后碼頭的移工、來港打工女一起討論中環填海計劃的工作坊,和洛謀翻譯了有關皇后碼頭的常見問題(英文版),還脚軟軟的爬上了皇后碼頭的天台,我拍了幾張照片,照片冲出來我突然好像清楚了,為甚麼一班人自發的一直駐守碼頭,螳臂擋車,不惜冒著「滋事分子」、「理想主義者」、「阻住地球轉」的美名,或「保育人仕」的矮稱:

上面這幅是背著維港拍的Reverse Angle。

圖中的營幕是駐守碼頭的人輪流值夜的一個地方。我想要是有人寫信給他們,地址寫「中環皇后碼頭天台,曬黑的人收」,郵差叔叔準是會把信送妥的。

我忽然就明白到皇后碼頭與大會堂、以至中環商業區的如斯臨近 (proximity) 。我用的是40mm 焦距、最接近人眼視角的鏡頭,沒有把前景和遠景壓縮。因此,舊的天星碼頭業已拆毁的前提下,從干諾道中另一邊過來乘船/看海的人脈、人流幾乎斷絕,皇后碼頭的存廢,原址保存抑或「先拆散、再覓地重置」就不得不視作商業用地vs 公共空間的零和對決了。零和對決的意思很簡單,多建一幢商厦、就少一塊人們可以自由出入的地方。

而且大家不知道嗎?郵政總局,連同愛丁堡廣場過遮打道連接到舊天星碼頭的地底行人隧道亦將拆毁,而舊天星碼頭前面的有蓋行人通道,亦將拆毁。 要蓋甚麼呀?蓋一個六層高、很長很長像摩天大厦橫敞的「摩地商場」(sic)。商業用地vs 公共空間的零和對決就是這個意思了。商業用地就是搶奪本來屬於所有人而不屬任何人的地方,變成限制進出、用途單一的私人管理物業。

我翻看著,上面這幅是五月左右拍的一齣「天星遺址」,你瞧,舊的天星碼頭沒有了、只剩七零八散的建築物料,臨著一泱濁水,郵政總局就和週遭的一切遂變成格格不入,壽終正寐的格局已見。大家要知道,在政府的填海計劃中,從現下的岸線,一路填填填填,填到新的天星碼頭那邊才會見到新的海岸、與IFC 那邊「接壤」。

讓我們回到皇后碼頭頂上,眼光向左轉,上面是皇后碼頭的「屋脊」,要是大家眼力不差,看到一個上身裸著作野人打扮的阿草只穿內袴沿屋脊「向世界出發」。皇后碼頭拆去、舊的天星碼頭拆去,都是為了這條脊線,在這條平行於干諾道的線上,所有東西,自然包括已被政府自己委任的「古蹟咨詢委員會」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而何志平和特首曾蔭權賴皮不予訂為「法定古蹟」的皇后碼頭,都要拆毁,是要建一條比干諾道中更寬、行車綫卻只有4 條線的「P2」路。4線行車要佔40m 濶的路面,認真巴閉。 傳說中P2 路,總是給解釋為「解決中環交通擠塞問題」的「中環— 灣仔遶道」的一個重要的、刻不容緩的部件。以興建道路減少交通擠塞,香港未成為國際都會卻早成了國際笑柄:

Despite the ready avaliablility of safe, clean, reliable and reasonably cheap buses, one of the best Mass Transit Railways in the world, and the abundance of affordable taxis, the Hong Kong public’s passionate love of cars show no signs of abatement. Local roads are often badly congested; fuel prices are high by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registration fees are expensive and the cost of both temporary parking and permanent garages are exorbitant.

Yet despite these issues, it seems that practically anyone who can afford a car in Hong Kong— and more than a few who probably cannot— desperately wants to own one! The net result is that with every passing year air pollution benchmarks steadily worsen, and traffic levels all over Hong Kong and Kowloon become more and more untenable. And the official solution to the porblem is— you guessed it— simply build more roads!

—Jason Wordie. Streets: Exploring Kowloon.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p107)

當然,有些人的時間、有些人的舒適,是政府特别重視、公眾人仕的利益與各種考量必須讓路。傳說中的P2 路,僅是接駁摩地大厦出入車輛駛上擬建的「中環— 灣仔遶道」。它並沒有解決、紓緩中環區內的交通問題,吊跪的是,它是隨未來的問題附帶而至的,卻率先要於今時拆毁天星碼頭、皇后碼頭和即將的郵政局,所向披糜!建築、工程界早已提出,只要P2 路不要劃得他媽的那麼濶到坦克車都能從容駛過,政府重新刋憲即可在不違反任何合約條件下,原址保留碼頭。那個排雨水渠亦然,稍作設計上的更改就可在皇后碼頭底下駁出海港,而所謂地鐵港島線— 機鐵線U-turn 路軌更是,子虛烏有,地鐵至今未有計劃興建新的港島支線,最快要待2010 年方會决定。當無限放大的「技術問題」根本可以技術處理、妥善解決,那就根本不是技術或合約條件的問題,而只能歸結,那是政府當局的長官意志、無視公眾和專業界意向的管治問題。

「凌駕性的公眾利益」是一個要遁司法覆核等途徑,告到甩褲告到上終審庭才能得直的東東。

相反,「商業利益」與「發展」則幾乎是毋須辯解、毋須存疑的一種「常識」、一種自然化了的社會共識的召喚措辭。上面這幀攝於皇后碼頭停止用作船隻停泊的那一晚,我和幾個朋友待到天光,上面這隻船上的工人一直未有停止工作,從夜到日,又從日到夜,他們的工作就是掘泥。無獨有偶,不少在海面工程船上班的工人一直就是在皇后碼頭乘駁船出去。工人的政/經位置卻又讓他們變成某些價值的劊子手,如果「價值」是太崇高的一個詞語,我們用「生活」、或「生存資源」、「生存條件」吧。不甘被稱呼作「原人叔叔」的原人訪問船家「順嫂」的這篇「靠山食山,靠海食海」 把這個「發展模式vs 生活資源」的茅盾刻劃分明:我們的發展方式,率先就破壞了未來一代的資源,率先就破壞了一路走來之所以生活安好富足的背靠,率先就瓜分了共享的東西、殺雞取卵,製造更多的茅盾。

而我還未提及,潻馬艦對開空地將落成的新政府總部。就是野人阿草一路向「世界」出發跑過去的那條軸線,延伸開去一路填填填填,填到會展的一大塊。假如年前政府總部築起鐵欄象徵了對民間聲音和異議者拒諸門外,君臨維港的新政府總部,選址毗鄰中華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總部與警察總部旁邊,那個意思就不言而喻了。而根據1984 年由兩個政府簽妥的【中英聯合聲明】中的「防務協議」部份,港府必須於未來的中區永久海岸線建一軍艦碼頭予駐港解放軍部隊使用。這個不包括出入道口至少150m 長的軍艦碼頭,當然就將建在解放軍駐港部隊總部前面了,而週邊的交通要道,難道平民可以自由進出嗎?它當然就是軍事用地的規格和管轄性質了。

好了,我們看這幀維港初夏的近照,就知道為何外地遊客來到香港會那麼失望。我們看到都沮喪。

可惜我們不是遊客,無得玩完幾日就走。從大半年前反對清拆中環天星碼頭,到目前,幾多個月來我是反對甚麼、支持甚麼呢?一時又怎能說清,卻又一直有種就「只有此時一刻」的焦灼,不管天星碼頭「代表」甚麼,但從電視上目睹它拆去,從朋友的錄象記錄中得悉天星鐘樓隨即極速拆件棄置到堆填區,它的確是令人感到失去了「甚麼」,失去了不僅止一座碼頭和一楝鐘樓。那個失去了的甚麼召喚著「我們」,或者,是對「我們」這個 inclusive noun 的「認同」?真是複雜,當警察在立法會還正值討論天星碼頭清拆工程暫緩的當兒,拘捕「非法闖入私人地方」的示威者並把他們拉上警車送往警處,我不知考慮了甚麼就加入了堵截警車的人鏈中間。我看著一大羣警察郁手郁脚大呼大喝、看著警車的車輪還真向前轉,我的心那麼難過。

我不知道我們何以容許這種可恥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繼續發生:就是為了一種抽象得無人能明白的「發展」和「管治」原則,對市民動武,而且連爛仔架都不如,眾目睽睽下還是滿目下三濫的陰招賤招。

皇后碼頭,因其當下所處的政/經位置,成為了整個中環填海工程的「畔脚石」。

要是一個「一級歷史建築」成為了一個國際城市發展的畔脚石,政府當局得棄之而後快,究竟發生了甚麼問題?是「發展」的理念界定有所偏差嗎?是填海計劃的「軍/警/政/金」合體所涉之政治代價深鉅、嚴正而不容質疑?新設的「發展局」的新上任局長林鄭月娥女士,難道有勇氣、有能力面對這個歷史結構性的殖民後遺問題?

最後,請參閱篇首引用的文件最後兩頁,即附件M。我不知道是政府工程代號的慣例還是甚麼?D for Demolition?

圍板清拆皇后碼頭當日,代號D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