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書籍推介:open sources 2.0 (六之四)

◎ 書名:open sources 2.0
◎ 副題:The Continuing Evolution
◎ 編者:Chris DiBona, Danese Cooper & Mark Stone
◎ 出版日期:October 2005
◎ 出版社:O'Reilly Media
◎ 售價:$29.95 USD

上三期為這本書的首兩個部分作了簡介,今期會討論書的第三部分。這個部分的四篇文章分別介紹歐盟、印度、中國和巴西在開放源碼方面發展的情況。

這個部分的第一篇文章是書的第十一章,先介紹歐盟。文章先討論開發社群的現況、跟著介紹私營和公營機構使用自由軟體的情況、然後列舉各國政府在推動自由軟體方面的新計劃。文章也有介紹歐盟在智慧財產權法規如軟體專利等的發展,也列出各國在教育和學術研究上的項目。作者在本章作結時,希望歐盟藉著開放源碼的發展,將來能在資訊科技的領域中領先。

讀完這章之後,發現在歐盟與自由軟體這個題目上,可以討論的實在還有很多。特別在政府參與和學術研究方面,因為篇幅所限,在文章中列舉的每個計劃只是提綱揭領,令讀者領會到歐盟在發展自由軟體的規模和決心。歐盟在自由軟體方面的發展,將跟著在第十二章至十四章中介紹的三個國家都比下去。在這章中又有另一個發現-就是在歐盟各國各自發展為多,以歐盟為本的跨國計劃比較少。不過這個發展模式剛好跟自由軟體自我組織百花整放的做法相似,可會引發彼此的良性競爭。

第十二章介紹印度。作者很坦白地指出印度的本土營商環境對開放源碼的發展不利,因為不少古老的行業還未有想過要電腦化,而且盜版的情況嚴重,對開放源碼有認識的技術人員也短缺。在文化層面來說,印度的社會以嚴格控制的階級組織為主流,跟自由軟體的協同文化扁平架構並不相容。不過如果國外對開放源碼需求增加,印度作為資訊科技委外工業的大國也會跟著學習開碼技術。而印度政府的高層也意識開放源碼的重要性,會加強推廣。

第十三章介紹中國大陸。本章花了大部分的篇幅在討論Linux在中國的發展。在中國政府的培植之下,有好幾間本地的Linux公司有不錯的發展,而且很多國外的軟硬體公司都準備藉著Linux開發中國的市場。中國的盜版情況也嚴重,也有開放源碼技術人員短缺等問題,不過中國在開放源碼方面發展前境一片光明。

第十四章介紹巴西。巴西的軟體業早期使用美國大公司的產品為主。微軟更以低廉的價錢,鼓勵教育界使用它們的產品,也讓這些機構拷貝軟體大量使用。當微軟的產品成為了主流時,就推動反盜版運動,指盜版跟販毒一般也是罪惡,又向盜版者追討高達原價三千倍的罰款。國立資訊科技研究所的主管 Sérgio Amadeu da Silveira 反過來指微軟才是販毒-先讓巴西上了微軟產品的毒癮,然後才用各種方法獲利。跟著傳出消息指微軟要控告 Sérgio Amadeu da Silveira 誹謗,引起各界的反彈 (1) 。很多政界人士也支持自由軟體,令政府通過了有利自由軟體發展的法令。

雖然自由軟體得到廣泛的支持,不過實際上要由封閉的平台移植到開放平台在技術上有一定的難度。作者建議可以多用 Java 編程,到移植平台時就會容易得多。Java 的編譯器雖然不是開碼,不過「自由」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含意就是有選擇的自由,而 Java 就可以令用戶有選擇不同平台的自由,不應拘泥於 Java 中有封閉的部分。

我們可以比較一下以上三個發展中國家。由三篇文章表面的敘述來看,開放源碼方面發展得最好的是巴西,政府民間上下一心。跟著就是中國,因為政府大力發展 Linux。印度好像是最落後的,只有靠國外的開放源碼需求來推動本土的發展。

不過我認為第十三章對中國的結論過份樂觀,在第十二章中有討印度的社會組織和自由軟體的文化並不相容,不過在第十三章作者只用一個短句(Lack of understanding and participation in Commons) 就帶過了。我早在 2002 已撰文討論中國的文化和推廣自由軟體之間的問題 (2),而且也繼續關心這個課題,發現文革令中國人失去互信、中共害怕民間組織壯大、一孩政策下出生的年青人協同能力薄弱等問題,都可能會對自由軟體的發展有負面的影響,但是第十三章卻沒有提及。

另一個發展的障礙就是跟外界的接觸。在這方面,不只是中國人的英文水平未必比得上印度巴西,而且中國的網際網路會把「有問題」的外國網站封鎖,其中也包括一些開放源碼的網站,例如最大的開碼協同作業網站 SourceForge。為大家找來了三個在中國大陸談封鎖 SourceForge 的網頁 (3-5),其中第 5 號的網頁中有更網友嘆謂:「開源領域台灣同胞走在我們的前面,所以對 SF 來說,台灣是獨立的,內地就封了!」第十三章也沒有提及上述的問題。

在第十三章中指出 Linux 在中國政府的培植下大有可為,這個是事實,因為在發展初期政府大量投放資源當然會見到果效。不過東歐各國和蘇聯的解體也令世人明白計劃經濟的有限,所以必須鼓勵民間的參與,以達至 Eric Raymond 所推崇的市集 (Bazaar) 模式 (6)。

那麼巴西是否這三個國家中最好的?表面來看,巴西在開放源碼方面發展不錯,連美國的紐約時報 (7) 和英國廣播公司 (8) 也有撰文報導。不過在最新 linux.com 的報導 (9),巴西在使用開碼技術遇上不少困難,例如政府的軟體企劃開放出來的源碼質素參差、系統移植出了問題、在政府資助的平價電腦中胡亂安裝跟硬體不兼容的 Linux、本土的 Linux 包裝生產商不公開源碼等,令自由軟體這個概念的形象大受損害。有些人民收到了政府資助的平價電腦更立刻安裝盜版的視窗系統。這些事例指出,就算「自由軟體」這個詞語已經廣為人知,距離成功推行自由軟體還很遠。而技術人才的多寡也會大大影響推廣的成績。

(1) http://www.linuxjournal.com/article/7654
(2) So, H., Thomas, N. & Zadeh, H. 2002, The Keys to Succeed in Building a Free/Open Source Community for Software Development:a study on China, Hong Kong and Taiw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en Source, Taipei, 2-4 Aug. (可以在http://www.haggenso.org/paper/BuildingCommunity.pdf 下載)
(3) http://bbs.chinaunix.net/viewthread.php?tid=710837
(4) http://www.williamlong.info/archives/405.html
(5)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itinfo/1/30628.shtml
(6) http://www.linux.org.tw/CLDP/OLD/doc/Cathedral-Bazaar.html
(7)
http://www.nytimes.com/2005/03/29/technology/29computer.html?ex=1269752400&en=9e12d51280809820&ei=5090&partner=rssuserland
(8) http://news.bbc.co.uk/2/hi/business/4602325.stm
(9) http://www.linux.com/article.pl?sid=07/01/17/2018227

本文用創用 CC「姓名標示-禁止改作-非商業性」授權條款3.0版授權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