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嘉咸街街市節 (一)

十一月三日(星期六) 嘉咸街街市節正式開幕, 當日除了有一群策劃者之外, 還邀請了市區重建局主席張震遠出席是次活動。於活動後, 他向記者表示會重新向小販發出小販牌照, 並考慮傾向原址保留商販,希望這個街市不會因重建計劃而遂漸消失。

其實只要隨意翻閱任何一本介紹香港的旅遊書籍, 都能找到嘉咸街街市 (Graham Street Market)的存在。對外國遊客來說, 這種 "Unorganized", "Untidy", "Selling Fresh food" 的 "Tradition Chinese Fresh market" 有一定的吸引力, 他們覺得這類街市充滿活力, 很能反映地道香港特色, 以及是最直接了解香港本土民生的香港景點。根據文獻記載,其實早在一八五零年代便有嘉咸街街市的存在, 當時的殖民地政府稱之為"中央街市"。今天這個街市一方面為繼續為附近的居民供應日常的生活必須品, 另一方面, 它為香港市民及遊客提供了早期香港的面貌和生活模式。同時, 這個街市亦見了證香港社會的轉變並且受着不同的社會階層影響,從而產生出其獨特的生態文化。
第一, 它的位置正正就處於中環以及上環的交界, 中環從開埠以來, 除了是殖民地政府及洋人的集中地之外, 亦是外資和金融的主要地區, 反而上環至西環則主要是本地人/ 華人從事商業活動的活躍地帶。所以嘉咸街街市的貨物種類直接受到中西文化的影響, 我們不難發現街市內除了一般的食物外, 它還同時售賣各種中西式廚具, 中式祭祀用品等等。
第二, 它的服務對象包括各個社會階層。街市是沿着卑利街、嘉咸街的斜路而上, 在電車路至街市附近居民多數是勞動或低收入階層,而結志街以上的居民則多數是中產以上的家庭, 這個街市均能一一滿足各個階層的需求。因此, 港式的大排擋與新興的café、餐廳可共同生存, 各種的食材多數均能在這裡一一找到。

在是次活動之前, 筆者看過了市建局的計劃後, 更能感受到嘉咸街街市存在的急切性。在文化保育的層面上,政府提議:
“活化及強化整條街的露天街市特色,以及讓部分商戶返回當地經營, 同時尋找百年老店的後人(例如王老吉涼茶、陳意齋糕點及誠濟堂藥材等),游說他們重新到上址經營,把該區打造成混雜著名老店和大眾化雜貨檔販於一身的「老店街」,重塑昔日街頭風貌。”
究竟什麼是”露天街市特色” ? 如何” 活化及強化” ?市建局並沒有確實的答案。重建後只讓部份商戶返回原址, 其實等如把一個區域完全摧毀, 然後”硬件上”隨意地補回一些商店(有些甚至原本已不存在的), 便硬說沒有破壞。這是一種很不負責任的口吻, 同時可反映政府對”文化”一詞實在是一知半解, 實在難以令人相信政府的保育決心, 以及政府其他保育策略。另外, 這個重建的計劃亦大大影響該區市民的生活。首先, 其街市的小販多數是該區的居民, 他們大多數都已經上了年紀, 只靠在街市擺擋來餬口, 所以把街市”消滅”其實直接地令他們失業, 迫使他們依靠政府。其次, 承接上文提及, 這個街市為該區的大眾服務, 假若街市消失便會為各個階層的市民帶來莫大的不便。雖然巿建局有意讓商戶在重建後返回原址營業,但租金會否大幅上升仍是未知之數, 同時筆者對所謂的” 老店街”概念有所保留, 究竟如何界定那些商店屬於”老店行列”之內? 重建後商店的種類能否像現在一樣切合大眾的需要? 仍有許多疑問存在。

開幕當日跟一名外國的交流生(她也是義工之一)談及嘉咸街街市的前景, 她表示對香港政府的做法不太理解。她說在美國這類的街市愈來愈有需求, 因為當地人關注食物的新鮮度和食材的出產地, 他們認為露天市集能讓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 尤其是在“Organic food”這一環"街市"絕對比"超市"更誠實, 更能確保農業不會被大商家隨意剝削。她續道香港的情況恰恰和美國的相反, 街市漸漸被超市取代, 而政府又收緊對街市的監管, 露天市集的生存空間愈來愈細, 大型的超市連鎖店一路獨大, 她擔憂香港市民到頭來是最終的受害者。而且她十分慨嘆香港政府表面上想打造香港成為旅遊中心, 然而, 政府同時間對甚有 “香港特色”的地方大肆破壞, 假若香港只是一個充滿大型商場的城市, 賣的產品都能夠在世界各地隨處可見, 隨處可賣, "實在難以有特色可言。"

是次的街市節為期一個月, 而且每個週未都會舉辦不同的活動, 歡迎各位參加。假若有興趣的話亦可以到嘉咸街街市取一份文化地圖, 來一個自助文化旅遊, 細細感受一下該區獨有的文化、活力以及人情味。

詳情請參閱行動日誌、思網絡或Savethestreet.com :
http://www.project-see.net/
http://www.savethestreetmarket.com/?lang=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