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沒有選民的選舉論述

很多所謂‘專家’的選舉論述的沒有把焦點放在選民身上,焦點總是‘親京’與‘泛民’有幾多席,進步一點的是以‘泛民’領袖分身的‘反省’。有一些則不以論述形式出現,例如頭條日報宣稱‘七一效應己死’,好像是客觀的新聞報導,其實仍然是‘選舉去政治化’的偽和諧文宣,目的只是為選民抹紅,而不是令人真正理解選民。

要正當看待選舉論述,放下紅綠(香港)或紅藍綠(台灣)成見研究選民行為/認知是重要的一環。係台灣‘沒有中間選民’的評論(英語)是相當不錯的舉例,大家可以稱呼作者是綠營,然而作者可以做到脫出成見理解台灣選民,這是很相重的。我不會否認我對香港有政治立場,亦絕不承認只有中間派才可以作客觀判斷,而且很質疑什麼是中間選民是什麼迷幻藥。

選民對區議會選舉的早期認知

政府對區議會的放權/收權忽冷忽熱,喜歡就給錢做工程,不喜歡就任何工程都不批出。政府對區議會的意見偏聽,一時對區議會置若罔聞,一時又利用區議會打擊政敵。不管你對社區發展有多關心,都好難感到區議會有什麼主體性可言。

區議會的民選歷史約二十年多,政府一向‘教育’區議會選民有兩個面向,一個是‘公民責任’,另一個是‘選賢任能’,兩個都是令選舉去政治化的口號。基於這些‘教育’的時間很長,深入民心。因為選舉嚴重去政治化,加上選舉係新時物,選民一般不懂得如何政治地看待選舉。

因為八八年的普選訴求與八九年的屠殺,香港產生了有主觀意志(雖然很簿弱)的政黨。有潮流永遠有反潮流,兩年後香港又出現全無主觀意志的偽政黨,基本上只是政治代理人。因為政權移交,香港一下子出現三個主流的政治意志,有代表中環價值/殖民價值的既有意志,有代表香港初期民主派,還代表中共地下黨代理人的意志。然而,選民並不等同以上三個意志的混合。

同時間,兩市政局也有民選,因為兩市政局有較大主體性,區議會就變成虛無的政黨戰場。這裡必需要說明,有不少小選區仍然是沒有政黨代表的,因為‘公民責任’與‘選賢任能’,不少地區力量都以‘為社區’之名出現,民主民生協進會是一個,青衣關注組又是一個。青衣關注組執左笠,立即有個冒牌A貨出現想取而代之。

街坊保長的失敗

七一遊行對選民的衝擊有短暫的,也有長遠的。的確,政府拉區議會落水支持基本法廿三條,政府委任區議會,再讓區議會互選代表參與特首選舉,這些都有即時的政治效果的。

所有‘政黨連區議會’一些都係很簿弱的關係,主要原因是因為政黨一些都只是利用區議會資源,宣示他們的政治存在,而不是令區議會有主體性。這裡我不是怪罪政黨,因為區議會主體性最重要的是政府的支持。政府唔想區議會有主體性,政黨無理由要與政府對賭。換句話說,只要一日政黨對區議會政治沒有化學作用,一日選議會選民都唔可有長久的政黨意志。

然而歷史是絕不重複的,歷史是不會倒退的,就是七一所標誌的是街坊保長的失敗,這個失敗是不起見的,因為零三年選舉仍然是以連任者當選居多。如果勝負是依泛民/親京的議席比例計算,零三年泛民並沒有勝利,只是議席增加,‘存在’感也增加,未來選舉資格也豐富了。但如果以選民認知能力去計算,選民係有個小勝利,就是示範深耕二十年的街坊保長,一樣可以落敗。

土共價值不行,殖民價值取而代之

零七年選舉見證的是街坊保長的完全失敗。零二零三年政府為了報答區議會就廿三條的支持,係零三年年頭推左好多工程,造成好多現任議員都可以宣稱‘成功爭取乜乜物物’。我不會把兩秒三秒說成一無事處,更加不會說選民完全不考慮議員的‘政績’,可是,確實係有一些很實在的聲音認為‘這些政績不是你的’。

這個情況連中共都知道是不行的,所以董建華腳痛下台。曾蔭權是政治化妝師,其政治手腕大有中環價值與殖民價值的味道,由董建華的紅,變成曾蔭權的專,因此在‘要專不要紅’的邏輯下,普選反而成為‘文革’,泛民反而成為‘不和諧’,‘不專業’,這個手段與台灣土共稱呼台灣去殖運動為‘不到台灣不知文革還在搞’同出一徹。

這個‘專業’的基礎其實也很簿弱,仍然停在選賢任能的水平高多一丁點。自由黨係一些較多專業人士居住的地區出選,失敗亦多,可見這些‘專業’係連專業人士都唔認同。這個專業基礎不需要很實在,好像專業人士不會認同功能組別的水平,但只需要一般選民/平民認同功能組別就可以過關了。

葵青區的麥美娟係個好例子,她在區議會內係個潑婦,講唔過人就索性聯同雷可畏及其他親京派議員離席,故意令區議會流會。這個做法若是突顯議會或政治不公義是可接受的,但是區議會討論普選問題,對政府沒有強制性,真係講下都要流會?唔好扮純情,區議會成立的第一天己經係被政府作政治利用,點解政治利用就得,講廿三條就得,講普選人權就唔得?普選人權對社區不切身嗎?不過,這些新聞係無人關心的(包括我都唔關心),媒體都懶得報,佢拍幾張專業的溫情相,找幾個小朋友睇書玩青蛙軍曹,好好以專業模糊政治立場,咁就可以大比數當選。

一些學者的思維還停留在八年前的水平,認為泛民‘地區工作不足’。泛民確實有地區工作不足的情況,實際上每個政黨都只係利用區議會(亦說明罪不在政黨),但這個根本不足以說明,為何地區工作深耕的民協與很多獨立人士都一同落馬。

歷史不會重複,歷史不會逆行

不論你是從選民角度看區議,還是以民主/法西斯角度看政治,選民的角色係好重要的,不了解選民的角色就是併圖缺了最重要的一塊,亦不知道民主派的缺失在何。乍看一下,選民又返回選賢任能的迷思。但如何因此誤認七一效應消失,地區工作不足,這其實係對選民的不尊重,放棄帶領選民的角色而走入跟隨選民的角色。

林忌:泛民策略缺失

林忌的主張是泛民敗在不專業,選舉工程不專業,決策不專業宣傳不專業選戰內容亦不向專業。他的討論層面是純戰略層,而我亦同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陳景輝:大家對詞語亂講一通,說了才算

陳景輝給予完全不同的面向,比起本文更徹底地解釋與區議會有關的虛虛實實。不論要選民贏,要民主贏,還是要法西斯贏,都要首先了解迷思,才可以有建立真正的原則。

我不會對林忌與陳景輝的解釋給予相等的認同,但無論如何,兩者的論述都值得完全閱讀,讀了才思考。

在讀過林忌與陳景輝的文章後,找寫這一篇文章是極為容易的,難寫的反而是林忌與陳景輝,因為他們是創新,而原人的見解也很有趣,我是拾人牙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