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蕭若元的香港從來處來往去處去

關於西九龍的大辯論,蕭若元這篇文章寫得及時、暢快。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結語:

文化啊文化,多少發財大計,假汝之名而行之!

蕭若元人稱 "蕭公子",在商界和娛樂界縱橫多年,是香港典型的 "成功人仕",見證了戰後殖民年代的 "黃金歲月"。殖民主義的經驗是甚麼?香港目前問題是否像龍應台所說的,是"脫離殖民" 的過程出現了問題?......西九龍問題吹皺起香港文化認同的一池春水,蕭若元作出了他的個人回應。就如龍應台說:

認同,從敢於擁抱自己的歷史和記憶開始

蕭若元的文章,就是敢於擁抱戰後成長一代的殖民歷史和記憶的例證。

......

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今日說來,真有「白頭宮女說天寶」的心情。當時,經濟仍在「天寶初年」,我的建材生意還紅火,為了採購雲石,一年幾次到意大利,那是「燒香看和尚,一事兩勾當」,除了辦正事外,少不免上山下鄉,到處遊看風景。以香港的標準看,意大利是個爛國家,經濟不怎麼樣,盜賊如毛、黑幫橫行,人們的辦事效率低落,港式的高樓大廈,有而不多,都是集中在城巿外圍, Mod- ena、 Tuscany、 Parma等地皆然。它的舊城維持舊時模樣,如非間中見到路燈,以為回到了十五世紀。略用想像力,羅密歐爬上茱麗葉露台的影像,恍如目前。從電影工作者的角度看,那裏拍古裝片,不用搭佈景了。最驚奇的,是城雖舊而不破,保養甚佳,顯然,政府和人民刻意下過工夫,要把城市照原來的樣子,一年一年保存下去。

.........

我出生在殖民地時代,受的是殖民地教育,學成下山後,一直做生意,這是很正常的香港人的成長歷程,唯一不幸的,是我在大學念歷史,而且念來不是為學位,是真的喜歡;更喜歡的,是中國文化、中國歷史,這喜歡一直維持到現在。近日,我僥倖纖體成功,大肚子沒有了,但清除了的只是脂肪,骨子裏,不幸地,仍保留蘇學士笑語朝雲的「滿肚子不合時宜」。這樣的人,活在今天,難免看政府不順眼,活得不暢快,套句龍女士的用語,是常常「生氣」。

是啊,大英帝國是殖民地專家,擁有專業的殖民政府管理藝術,香港的存在價值,只有一,就是商業利益,港英政府「目標為本管理」,歷史與文化教育嘛,可免則免,舊的建築物嘛,可拆則拆,於是,一百五十年下來,香港變成了全地球「最商業、最金融、最現實」的城市,經濟效益成了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正如財富變成了評價人的唯一標準,這就是「中環價值」。香港人就是在這意識形態下成長的畸型怪物,包括從董建華以下的高官在內,而且,他們在這制度下活得比普通市民更成功,想法只會比普通市民「更中環」。

..........

企圖失憶的豈獨大陸?香港自從董建華上台,也是刻意抹煞殖民地時代,一幢一幢的歷史建築無聲無息給毀掉了,董先生對歷史的無情,比殖民地政府更要深刻。反觀他最崇拜的新加坡,獨立了幾十年,還是古色古香,傳統與現代並存:牛車水、印度街、阿拉伯街,殖民地式的大型建築與高樓大廈並存,唯恐吃掉了老本。

說到西九龍的文化中心,根本就是地產項目。如果說,香港的核心價值是中環,那麼,中環的核心價值就是地產。地產商對西九龍興致勃勃、虎視眈眈,皆因這項目可省掉數以百億計的地價,是包賺不賠的生意。那位超級富豪的豪語:我的公司有幾百億,我私人也有幾百億,為了這個項目,我虧掉一百多億,也甘心。嘿嘿,如果這位老人家真的關心文化,把預算虧掉的一百多億捐出來,促進文化,可以發揮多大的作用?面不改容的說出這樣的漂亮話,怪不得他能成為國際級巨富,我們不能了。特區政府正鬧窮,數百多億不進入地產商的口袋而入庫房,作用有多大?削減綜援,令政客炮轟、窮人鼓譟、社會嘩然,不過每年省掉三億元而已!數百億,是三億的一百多倍,攤分起來,每個香港人可分到幾十萬,就這樣送了出去。

............

我有一個問題:文化中心是給老外光顧的旅遊勝地,還是給市民陶冶高品味的場所?說是前者,我見識太少,從未見過一個文化中心單靠遊客可以生存;說是後者,香港有多少人懂得欣賞藝術文化?每年藝術節,政府津貼數以億計的公帑,加上文化、藝術界力竭聲嘶的推介,以及免費派出大量門券,座位僅以數百計的表演場地,可憐地門堪羅雀。每逢有世界級的藝術表演,我都發現,觀眾席上有一些面帶淚痕的中小學生無精打采的鼓掌,並非感動得流淚,而是痛苦的那種,恐怕是給自命懂得欣賞藝術的父母扁了一頓,逼來的。

...........

好大喜功的特區政府要建三個博物館、三個表演廳,我的見識不多,至少知道博物館是非同小可的事,大英博物館是英國幾百年帝國主義搶掠回來的成果,台灣的故宮博物館是國民黨逃到台灣的嫁妝,法國的羅浮宮有多年宮廷的收藏,而法國在十九世紀前一直是歐洲大陸最強大、最富有的國家,美國歷史雖淺,但它是這一百年來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而且富豪有死後把財富全數捐獻出來的德行,一千幾百億的捐獻資助下,還不一定有什麼特別的看頭,比起大英博物館、羅浮宮、故宮可差了幾皮。香港財團簽下龐比度、古根漢姆等合作協議,令人失笑,難道人家不到原地看原物,反而來香港去看西方的、看中國的珍藏?回想當日,數碼港簽遍了全世界高科技公司承租意向書,對本港科技產業的發展,不知有無絲毫幫助?同樣的詭計,以為可再次欺騙港人,實在太欺負「香港無人」矣!說實在的,以香港的實力,要搞一間有規模的博物館,已是力有不逮,何一建便是三間?我們唯一有把握去打造的,就是殖民地時代的文物展覽,但在特區政府的眼中,這顯然是最政治不正確的想法。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