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何慶基的中途回顧

作者:胡火

何慶基在1988年加入香港藝術中心,擔任展覽總監至1999年,經他策劃的展覽和藝術活動數以百計。何慶基是過渡前後香港最活躍也是最具影響力的一位藝術工作者,除藝術策展之外,他亦有繪畫、模塑、和寫些談論藝術的文章。

今年11月5日至12月5日,位於上環普仁街4號的PARA/SITE藝術空間舉行了一個名為《身份何在
何慶基的策展工作和藝術》,檢視何慶基過去的藝術活動。由於主角認為他仍有滿腹大計,而且也未到搞回顧展的年月,故此這展覽只能算是他的中途小結。

在11月27日下午的座談會中,何慶基認為他的策展工作經歷幾個階段:初入藝術中心的時候,他首先顛覆了藝術超然的神話,辦了些不經篩選、公開參加的展覽(例如《找尋藝術》(1990)、《香港偶拾》(1990)等)。

受到六四屠城、九七問題的影響,他在90年代前中期的策展主題,是探討香港人的文化身份(如《香港文化展覽系列》和廣受注意的是1997年的《香港三世書》)。

以華人為中心的香港文化身份思維迅速膨脹後很快就令何慶基反思當中的狹隘自大,於是又有了些關注弱勢族群的展覽(例如1997年的《強勢以外 — 亞洲當代藝術》)。

離開藝術中心之後何慶基在港府民政局做了兩年研究員,如今以自由身繼續策劃藝術展覽。沒有固定偌大的展覽場地反而令他更感輕鬆,因為工作可以更具彈性和更有深度。

對於藝術製作,何慶基最強調與作者的親密關係。在全球化的環境之下,他喟歎年輕一代的藝術工作者雖然比前輩多了些廣闊感,但在急於吸引海外注意時往往缺短了更深刻的探索。

那麼何慶基的藝術策展取向在推動藝術普及化的同時,也追求著藝術的精深和批判性。他承認這兩者之間有著精英化與反精英的矛盾,但以為藝術生產的精英主義未必一定要建築在藝術科層的精英制度之上。

除了寫作和策展之外,這幾年何慶基還致力培育新一代藝術策展人的工作。他希望將來香港會有更多的策展人,有更多以各種概念策劃的展覽。不過,他又希望會有這樣的一年,那些很少人參觀的展覽可以完全停辦,只剩下一兩個精彩的展覽,形式好像1987年的《外圍》般自由奔放,在全城注目之下轟動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