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Ohmynews開放國際版

從Ohmynews International的網站得知它們現在開放給國際民間記者上載新聞, 不過會有比較多的編審限制.

其實Ohmynews的運作是頗中心化的, 因為南韓的網絡管理頗嚴, 據朋友解釋,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網絡登入的戶口, 所以用戶一登入網絡, 幾乎是沒有私隱可言, 而Ohmynews亦很容易可以核實民間記者的身份, 記者會承擔其言論的所有責任. 記者亦要嚴守網站的編輯方針.

再且, Ohmynews自己亦有三十多個全職記者, 其運作與傳統媒體也差不多, 與西方的blogger journalism那裡去中心化的網絡差別很大. 前陣子, 我叫朋友把Rconversation中Rebecca 與 isaac 的訪問, 以及一大堆背景資料發給Ohmynews的international page, 結果, 他們的編輯說(是我朋友的朋友), 新聞的資料不足, 不能刊登, 我和朋友都摸不著頭腦. 大概他們的新聞概念還是要呈現一個full picture, 較少空間讓讀者互相補充. (它們的新聞裡是沒有互相指涉的links.)

所以當我跟南韓的朋友解釋inmedia的運作, 說我們這裡是用筆名, 並只會核實專欄作者和民間記者的聯絡電話時, 他覺得不可思意, 覺得民間記者一定要為自己的報導負責任. 其實我也同意, 但是在香港的網絡文化裡, 言論自由與匿名兩者之間, 已經有一個頗穩固的扣連. 大概在未來的發展, 我們就要找到兩者的平衡點. 現在的inmedia可說是四不象, 當中又有民間記者的元素, 又有blogger journalism的想法, 又有點像討論組...打來打去還沒有草鞋的樣子.

回說Ohmynews, 在注冊為成員之時, 出現一句很吊的標語:

Welcome to the revolution in the culture of news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consumption. Say bye bye to the backwards newspaper culture of the 20th century.

在七月份Ohmynews會搞一個國際性的民間記者會議, 我大概也會去八一八.

------------------------------------------------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寫得不錯,或這個網站辦得不錯,請捐款支持我們吧!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