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星島日報》與《蘋果日報》,你們在幹甚麼?

批判媒體,當然要批判香港最多人看的幾份報章!

香港新聞工作者自命客觀,其實蘊含大量社會偏見,隱性歧視觸目皆見,只不過,這些偏見及歧視往往迎合主流,所以不為人所發現。

昨日(2004.11.11),多份報章皆有周一嶽在立法會上關於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的言論,讓我們先看其中兩份報章的標題:

"內地孕婦濫用港醫療"(星島)

港府擬用四招   遏止走數潮
三個孕婦一個來自大陸
「不速之客」打亂教育福利規劃(蘋果)

兩報都指內地孕婦搞壞香港,由"濫用"到"走數",再到"打亂教育福利"。

首先,最離譜的是《星島日報》,連資料都是錯的!劈頭第一段便說:"內地孕婦入境到公立醫院產子後不付帳情況嚴重,每年約八千七百多宗",聽起來很多,但《蘋果日報》說,去年有七百二十一名孕婦拖數,《星島日報》這個差這麼遠的數字從何而來?我想,大概是記者或編輯混淆了每年來港內地孕婦的數目,當中,其實大概有少於百分之十的孕婦拖數。

記者當然不會像我這樣寫,因為達不到哄動的目的,無法合乎香港人歧視大陸人的心態。

所有報章都把"使用服務後不付帳"連繫上"內地孕婦",其實,之所以有人不付帳,其實是很自然的事,因為費用實在很貴,一天要三千多元,我不是幫內地孕婦說好話,我也認為,使用服務要付帳,但要了解人家不付帳的原因。

而人數多(好像比去年多了一倍),理由其實也簡單,當然是因為自由行,出入境自由後,自然會多了人來香港使用服務,或領取香港居留權,這跟香港人到外國產子沒有兩樣,不用太大驚小怪。

《蘋果日報》提供的數字好像正確,但其實也很"蠱惑",例如報導說:"內地孕婦要付三千三百元。不過,每名孕婦產子的醫療成本,每日最高達一萬二千至一萬四千元。"

這個"最高成本"從何而來?我在網上找過資料,住院成本大概也是三千多元,除非是用額外專科醫生及技術,這樣無端白事提及"最高成本",想暗指甚麼?想讀者產生甚麼印象?記者與編輯在幹甚麼?

再想深一層,如果成本是這麼高,高於收費這麼多,這也不是內地孕婦的錯,醫管局為甚麼不把價格定高一點?

最後,《蘋果日報》在正式報導以外,多加一條新聞"「不速之客」打亂教育福利規劃",這也很有問題,為甚麼只強調那些新生嬰兒帶來社會成本(又再重複居港權時的政府"167"口吻)?而不是提及對日漸老化的香港的貢獻?其實,記者有訪問到社區組織協會,他們的意見就是提醒我們他們的貢獻,但是只能放在最後,而且,根本在標題裡看不到。

香港新聞報導根本就在不斷重複一些成見及偏見,這些成見與偏見成為報導及編輯的公式,然後說"迎合大眾口味",難怪不少人開始沒興趣看報章了。

《星島日報》與《蘋果日報》的記者與編輯,你們都有阿媽生,不要再抹黑"孕婦"了!!

〔作者〕葉蔭聰

圖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