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中國製造勞動力成本將貴過美國?

中國製造勞動力成本將貴過美國?

中國製造勞動力成本將貴過美國?

文/張遠霞

破土編者按:近年來關於美國製造業回歸的新聞不絕於耳,甚至出現了中國商人把棉紡廠開到美國的情況。但美國製造業真得能回歸嗎?本文指出美國製造業勞動力成本存在下降趨勢,但中國製造業勞動力成本依然遠低於美國。通過進一步對兩國就業人口結構特征和受教育程度以及美國近年來移民數量和特征的考察,說明美國並不具備制製造勞動力成本持續下降的能力,美國勞動力成本的下降並不能成為美國製造業回歸的關鍵因素。

金融危機以來,關於美國製造業回歸的新聞見諸各大媒體。一種說法是,2008年以來美國勞動力成本下降,正是製造業回流的有利時機,而作為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的中國,卻出現了勞動力成本上升快於生產率提高的勢頭。但是,也有人指出,在美國下降的只是低端勞動力的成本,需求減少的只是中低端勞動力,而高端勞動力成本並未下降。

中國作為製造業大國,低廉勞動力成本一直是其核心競爭優勢,近年來卻面臨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情況。如果美國製造業確有回流趨勢,並且勞動力成本是起重要推動因素,那麽中國將會面臨非常棘手的局面。那麽美國勞動力成本是否確實下降?倘或下降,這一下降能否成為美國製造業回歸的重要原因和有利條件?

一、兩國勞動力成本差距縮小

1、兩國製造業實際工資差距趨於縮小

近年來,中國勞動力成本呈現出較快的上升趨勢,與此相對應地,美國制造業工人的工資呈現出下降的趨勢。

購買力平價理論指出了兩個國家貨幣的購買力與兩國之間的匯率之間的關係。以下將從購買力平價理論的角度出發,對兩國勞動力價格中的匯率因素進行剔除。通過對兩國歷年匯率數據的整理,得到中美兩國製造業工人2004-2013年實際小時工資對比圖。

2004-2013年基于購買力平價的中美兩國

上圖顯示,自2004年起,相對美國而言,中國的製造業工人工資水平穩步上升。2004年,平均每個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小時實際工資收入是中國每個工人的13.6倍;然而到了2013年,這一倍數下降到3.3倍。

利用2004-2013年兩國製造業工人實際小時工資的數據,通過二次指數平滑法對兩國製造業工人實際小時工資之比的變化趨勢進行預測,得到下圖。

預測美中兩國製造業工人實際小時工資之比

數據來源:《中國勞動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局官網,U.S. Department of Labor。

從圖中可以看出,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實際小時工資相對中國還是比較高的,中國製造業勞動力成本仍然具有價格優勢。但是如果按現有的趨勢發展下去,到2017年左右,中國製造業工人的實際小時工資就會與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實際小時工資相當,此時中國低勞動成本的優勢似乎有喪失的可能。

2、兩國單位勞動力成本差距也在縮小

要說明美國勞動力成本相對中國勞動力成本下降不能只從工資水平一個角度來看,還必須對兩國的勞動生產率進行考察和比較,從而才得到兩國製造業真實的勞動力成本。勞動生產率是指勞動者在一定時期內創造的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量的比值。

根據單位勞動成本的定義,單位勞動成本

用這一公式對兩國自2005-2012年的數據進行計算。假定兩國製造業工人每年工作49周,得到兩國工人的年工作時間,進一步可以得到兩國每個製造業工人每小時以美元計價的產出,再用它去除製造業工人的小時工資,得到兩國製造業工人的單位勞動力成本對比圖如下。

2005-2012年美中兩國製造業工人單位勞動成本及其比值

數據來源:《中國勞動統計年鑒》,U.S. Department of Labor。

從趨勢上看,從2008年起,美國製造業工人的相對單位勞動成本開始出現比較明顯的下降趨勢。但是即便如此,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單位勞動成本依然高於中國,2012年,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單位勞動成本是中國的3.1倍。因而,在勞動力成本方面中國仍然具有比較優勢。

從前面分析中可以看出,美國相對中國的製造業工人平均工資水平出現較快的下降趨勢,單位勞動成本也同樣存在下降的趨勢。

二、美國勞動力成本相對下降趨勢不可持續

1、中國勞動力老齡化輕於美國

在美國的非農業就業人員中,年齡在25-54歲之間的就業人員約占65.5%,21.9%左右的大於55歲,小於24歲的只有約12.6%。

而在中國,從城鎮就業人員中雇員的年齡構成來看,中國的勞動力要比美國的年輕許多。總體上看,90%以上的就業人員年齡在55歲以下。就整體數據來看,相較美國而言,中國勞動力老齡化程度較低,中青年勞動力數量充沛,新生代勞動力的數量在比例上也稍高一些。

對兩國的人口出生率進行對比,發現從2004-2013年,兩國的人口出生率差別不大,十年的平均人口出生率在中國為1.21%,在美國為1.35%;在2004-2013年這十年間,總體上說兩國的人口出生率都比較穩定。從而,單就國內因素來說,兩國的勞動力補充能力應當相差不大。

從兩國就業人員的年齡結構上看,如果維持這樣的年齡結構,老齡化問題輕於美國的中國就能維持相對較多的勞動力供給,從而在勞動力成本上就會有更大的優勢。

2、美國高學歷工人工資漲得比中國快

在美國,就業人員中受教育水平低於中學水平的7.7%;不同的受教育程度中,受教育程度在大學及以上的就業人員占非農就業人員的比例最高,平均水平為38.2%。

而在中國,城鎮雇員的主體是具有中學文憑的群體;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比例同美國工人中的該項比例相差不大;受教育水平在大學本科及以上占比較低,約為美國這一指標的一半的水平。

在美國,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工人其工資差距比較大。2013年,擁有大學及以上文憑的工人其周工資是受教育程度低於中學的工人的2.5倍,是擁有中學文憑的工人的1.8倍,是擁有大專文憑的工人的1.6倍。

從不同受教育程度工人的工資增長率上看,大學本科及以上的工人工資增長率相對穩定,中學畢業和大專畢業的工人其工資增長率也比較穩定;而受教育程度低於中學的人群其工資變化率波動較大,經濟景氣的時候其增長率就高,經濟一旦不景氣,其工資水平就十分容易受到影響。從下圖所示的不同受教育程度工人工資率的增速上看,大學本科及以上的工人與非大學本科以及上的工人的工資差距隨著時間變化而逐漸擴大。

2006-2013年美國不同受教育程度就業人員周工資增長率

數據來源:U.S. Department of Labor。

而在中國,自2004年以來,中國大學畢業生與非大學畢業生之間的工資水平之差大約維持在1.5倍左右。

2004-2009年中國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就業人員年工資

數據來源:許葉棋(2011)。

總體而言,在中國高學歷的就業人員與低學歷的就業人員之間的工資差距比美國的要小;中國不同受教育程度就業人員的工資之間的差距有減小的趨勢,而美國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就業人員之間的工資差距卻有不斷擴大的趨勢。隨著高學歷工人工資水平的提高,美國若想進行再工業化,面臨的問題就是低工資的低學歷勞動力能否滿足其製造業回歸的需求,而高學歷工人的高工資水平在總體製造業勞動力成本中的比重又要如何降低從而才能使其製造業的回流有利可圖。

3、美國低工資的移民占比低

前面指出,單就本國的人口出生率來看,美國並不具備維持勞動力成本下降趨勢的能力。其次,由於不同受教育程度工人不斷擴大的工資差距,一個擺在美國面前的問題是如何獲得足夠多的價格彈性較大的低學歷勞動力群體從而降低製造業成本。作為移民大國的美國,如果數量龐大的外國移民能為其提供價格低廉且充足的勞動力,那麽美國製造業的回流或許能夠得到有力的支持。

然而從具體數據上看,以2013年為例,總的取得合法居留權的移民人口數僅占美國全體勞動力的0.64%,移民中適齡勞動力的比重顯然要更低,再加上近年來移民流入的增長速度逐漸放緩,可以說移民流入數量對於補充製造業回歸所需要的勞動力數量來說只是九牛一毛。從移民的種族結構上看,平均工資水平最低的非裔群體移民比例也低。從製造業工人的種族構成上看,非裔和拉美裔工人平均工資水平雖然較低,但是其數量的增長率也並不明顯,要拉低整體勞動力成本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因此總的來說,美國製造業的回歸至少從勞動力成本這一角度來看依然是前景晦暗。

三、總結

總體上看,近年來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工資水平相對中國製造業工人的工資水平的確存在下降的趨勢,並且在短期內中國製造業工人的工資可能會超過美國。但是從單位勞動成本上看,中國製造業工人的勞動力成本依然要遠遠低於美國,尤其在高學歷就業群體方面。進一步地,通過對美國就業人口的結構特征的分析和對移民的考察可以知道,即便美國現在出現了勞動力成本的相對下降趨勢,但是這種下降並不是可持續的,並且就工人的受教育程度和美國製造業本身的發展需求上說,這一下降趨勢並不具有針對性,亦即是它並不能為美國製造業回流提供多麽有利的條件。

對中國而言,當下中國產業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尤其是國際競爭格局出現了新變化。對這些新的變化,中國要積極采取新的應對措施,不能再像以往一樣單純依靠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進行國際競爭。事實上,製造業的發展並不一定要通過壓低勞動力成本來實現,例如在德國就存在高勞動力成本與繁榮的制造業並行的情況。通過吸收國外經驗,下一步是要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道路上繼續前進,在新的國際環境中找到新的競爭優勢,把中國產業發展引向更繁榮的地方。

相關閱讀

「中國制造」成本漲了,對中國工人意味著什麽呢?

http://groundbreaking.tw/wordpress/archives/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