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居大十年 尋回價值觀

居大十年 尋回價值觀

(獨媒特約報導)居留權大學十週年音樂會於上週六(9月15日)舉行,主題為回望居權精神,尋回正確價值觀。在音樂會期間,出席的爭取居港權人士多次叫喊口號如家庭團聚,一個不能少和還我居留權等。居留權大學自2002年9月成立至今剛好十年,一直以來帶領一班港人在內地出生的子女和家長爭取居留權的甘浩望神父再次重申,居大的理念來源及概念是來自意大利 Barbiana 學校,和香港的職訓局大大不同。居大不單是一間教學中心,除了教授學生一些技術上的知識外,更希望學生獲得居留權和離校後仍會繼續為他人服務,也去了解社會不公義的事情及如何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發展至今,居留權大學的意義已超越了當初爭取居港權的目的,而是向主流教育制度提出詰問,關顧一班受制度所忽略的一群。

是次音樂會中的表演節目如太極、國術、口琴和小提琴,甚至魔術,都是居大課程的其中一部分(課程表可見)。這是一般正規學校不會有的科目,但卻是甘浩望神父(下稱甘仔)口中的多元化教育。居留權大學的課程以教授語言為中心,包括多達十種不同的語言課程,如意大利文、德文、法文和西班牙文等。雖然他們沒有固定的校址,在港九不同的地方過著飄流課室的日子,但十年來風雨不改,學習的熱誠仍然沒變。當中英文班更是課程的核心,一眾學員在音樂會上更獻唱 Imagine 和 Donna Donna。

人生有幾多個十年 一路走來靠堅毅

DSC06406

甘仔接受訪問時說,居大成立至今共經過三個階段,十年回望全憑著一份堅持。成立初期主要為爭正在爭取居留權但無法進入傳統學校的香港居民的子女的子女提供教育。而第二階段則是自2004年後,中聯辦牽頭成立另一個居留權組織,拉走了一班一直爭取居留權的人士。居大面對這個情況,決定擴大收生範圍,容許所有香港市民報讀課程。第三階段則是三個月前,居大收容了經聯合國難民署轉介的六位人士,他們分別來自巴基斯坦、尼泊爾和索馬里等,甘仔形容這是居大一個重要的新里程碑。甘仔認為教育的目的不應只為「一個舒服的生活,多一點錢或純粹喜歡知識」,而是要令學生有一種他人服務的心。

甘仔又提到近日熱話的國民教育,他坦言十分反對並直指國教的方向和內容都十分危險。他感到大部分人都只是在參與或組織一個反對性的行動,並沒有進一步提出自己理想中有關的教育理念,他認為不應單單反對不喜歡的教育,而應該提出自己理想的教育。甘仔認為這種理想中的教育當然不是殖民地教育,而是真正令人明白自由及民主的重要。

爭取居港權運動回望

一直擔任爭取居港權家長協會主席的林道成,他的子女早前雖然成功申請居留權,但仍契而不捨繼續為協會和各方開會和跟進,力求協會內的家長和子女能早日共聚天倫。林透露,多年來政府均沒有交待爭取居留權人士的實際數字、申請的時間表和成功申請的數字。他認為當局近年已經多發居留權,不過實際數字仍無從考證。而梁政府上場後,官員班子有變,恐怕又要重新適應及運作。尤其較熟悉和多和內地溝通及接觸的官員換班,磨合需時,他希望這個變動不會對他們有太大影響。

自08年起應甘仔所邀於居大擔任導師的朱遠圖表示,希望香港政府能履行129判決,建立良好和和理的機制,給予所有港人在內地出生的子女居港權,早日團聚共享天倫。朱亦期望新一屆立法會繼續成立關注組,對他們作出更多的協助,盡早獲得居留權。雖然他慨嘆歷年來爭取居留權的成員不集中,並受到分化及排斥;但運動仍在爭議聲中繼續發展,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事。

讀者可能未必了解居港權爭議的歷史,在​1999年1月29日,香港終審法院對於港人內地子女居港權一事作出判決,其中按照《基本法》第24條,香港永久居民在內地所生的子女可享有居港權利。此判決令多年來一直申請單程證無門的港人子女看到與家人團聚的希望。不過在同年6月26日,港府以167萬這個有爭議的新人口數字會拖沉香港為理由,提請人大釋法;指出港人在內地所生的成年子女,必須在其出生時,其父或母任何一方需是香港永久居民,才可受惠於判決,令人數大幅下降至二十萬。

陳彩雲正是政府所謂的「167萬分之一」,她於1999年來港,是首批居大學生。2003年才正式獲得居留權,期間有半年因為沒有身份證明文件,一直過著流離浪蕩的生活。過去那些惶恐的日子令她有很深的感受。她不諱言沒有居大便沒有今天的自己,縱然自己在九年前獲得居留權,但陳仍對居大不離不棄,保持聯絡。

DSC06382

記者:麥馬高、Yiuman Fung
編輯:黃俊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