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中大校方"再度"澄清:關於香港中文大學招收非本地生和教學語言的一些誤解和事實

按:有關中大國際化的問題,近日吵得風風火火;面對各方洶湧民情,香港中文大學教務處於2月14日"再次"向中大校友發電郵澄清種種所謂"誤解",至於為什麼中大校方"一再"澄清"仍"無法平息各方民情與誤解,這個問題本身倒可堪探究 --這麼多"誤解",大概真的在"溝通"上出了問題吧。中大教務處於2月14日向中大校友所發出的澄清電郵如下,是耶非耶,諸君自行判斷。另,附圖為中大新任校長劉遵義教授。

----------------------------------------------------------

關於香港中文大學招收非本地生和教學語言的一些誤解和事實

自二零零五年一月以來,中文大學招收非本地生和教學語言的問題,引起了很多師生、校友和社會人士的關注。尤其是關於教學語言一點,愛護中大的人士迴響不少。他們每一個人的看法,中大都非常重視。

然而,大學發覺最近有部分的看法,可能出於對事情的誤解。雖然中大已將有關政策通過書面通知各單位或人士,但仍有很多不必要的誤解廣泛流傳,引起了部分中大友人和社會人士的憂慮,中大對此深表關注。我們把近日聽聞的一些誤解分列於下,並再作出澄清。

教學語言問題

誤解1: 中大將改為全部英語授課。
事實: 中大堅持雙語政策。中大是全香港唯一堅守這個原則的院校。不可能轉為全部英語授課。

誤解2: 全部必修科改為英語授課。
事實: 中大堅持雙語政策。由各學系按課程需要及本系發展策略而自由選擇是否招收非本地生。選擇了取錄非本地學生的課程或學系,將需要提供足夠的必修及選修科目,以英語授課,使他們能夠畢業。其他科目使用粵語、普通話或英語授課,繼續由各學系自定。 相信大學有不少科目仍將會繼續以中文授課。

誤解3: 中大八成科目將轉用英語授課。
事實: 八成學系或課程在一月時表示選擇招收非本地生。這並不代表他們的科目全部轉為英語授課。他們只須提供一部分科目以英語授課,包括必修科及足夠的選修科,能讓非本地生有足夠科目完成課程,不須將全部科目轉為英語。

誤解4: 即使在文史哲等學系,與中國文化相關的必修科目,也將全部改為英語授課。
事實: 與其他學系無異,文史哲三系有關中國文化必修科的教學語言,均由各學系按課程需要及本系發展策略而自由選擇。三系在招收非本地生方面的決定如下:中文系要求所有非本地生具有良好中文水平,該系所有科目繼續使用中文講授。哲學系不招收非本地生。歷史系將開設足夠科目,讓同學可以自由修讀以中文講授或英文講授的科目而滿足主修的要求。不論本地生或非本地生,三系學生均可繼續以中文修讀必修科。

招收非本地生問題

誤解5: 各學系必須招收非本地生。
事實: 各學系情況不同,是否選擇招收非本地生,大學完全尊重學系的自由決定。例如哲學系經深入討論,決定不招收非本地生,大學亦尊重其決定。

誤解6: 不招收非本地生的學系,資源將被削減。
事實: 不招收非本地生的學系,其本地生名額不變,資源亦不變。

誤解7: 招收非本地生的學系,資源將大幅增加。
事實: 資源只會因學生人數增加而帶來的適量調整,以應付增添的教學負荷。

誤解8: 非本地生學費較高(八萬元),所以招收非本地生是為了爭取資源。
事實: 非本地生並無政府資助,學費只足應付較低的邊際成本。大學還需籌募獎學金,幫助部分非本地同學支付費用。

誤解9: 大學一兩年後便要招收25%的非本地生。
事實: 校長所提的25%數字,是一個中長期願景,估計要十年以上才有機會實現。2004/05年只達8%,在可見的未來數年,非本地生亦不會超過總收生人數的10% (即280人)。除了大學本身的配套策劃必須循序漸進外,政府對本地大學收取非本地生人數亦設有上限,大學不可能超越。

誤解10: 招收非本地生將減少本地生入學的機會。
事實: 政府指定,新增收的非本地生均在名額以外,不影響本地生入學機會。

誤解11: 招收非本地生對本地生沒有好處。
事實: 招收非本地生(和交換生)是為了提供一個更豐富的校園學習環境,使所有學生(尤其是本地生)能夠欣賞及適應多元文化,為將來投身本地 、內地或全球社會的生活和工作做好準備。

諮詢及溝通問題

誤解12: 大學沒有諮詢。
事實: 大學去年十月底已通過各學院諮詢各學系和課程,邀請他們自由選擇,是否按以前述開課條件(見「誤解2」的「事實」說明),招收非本地學生。八成以上學系及課程,十二月時已知會大學將會招收非本地生。今年一月,大學再請有關學系及課程確定,是否有足夠英語授課科目,供下學年入學的非本地學生就讀,以開展內地及海外招生程序。各學系或系務會其後提供有關資料,入學及學生資助處經已集結上網。大學亦一直通過通函及電子通訊方式,申明大學的有關政策。一月以來,部分教授、同學及校友對此事累積了一些誤解,大學正循各種途徑與有關學系溝通商議,協助他們處理問題,並澄清大學的雙語政策,以消除不必要的疑慮。

誤解13: 大學給予學系的時間不足,或傳說謂某些學系只得一天作出決定。
事實: 一月下旬大學收集學系上述有關開設科目的具體資料時,個別學系逾期未交,或有細節欠明,故此大學曾敦請這些個別學系在一兩天內提供所欠缺的小量補充資料。但學系對有關的決定,不應該是一兩天內作出的。目前大學仍在不斷與有關學系進行溝通了解,以便提供協助,解決實施時可能碰到的問題。

中大國際化問題

誤解14: 中大可以選擇不走向國際化。
事實: 目前中國內地各大城市及院校均迅速發展,邁向國際。如果香港不加強與國際接軌,香港將會失去競爭優勢。如果中大不邁向國際,不能為香港培養出對本地和內地都有深切了解,同時具有國際視野,能欣賞中國及國際多元文化的人才的話,中大也不免被邊緣化。這不是廣大的中大老師、同學和校友們所希望見到的局面,也不符合中大的創校理想。同樣地,亦不會是香港社會對中大的期望。

誤解15: 中大國際化是一項新政策。
事實: 創校校長李卓敏博士早已提出,中大要「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中大自創校以來,既以弘揚中國文化為己任,亦同時強調中西交流,面向國際。今天我們面對著全球性的社會經濟變局,加上中國日益對外開放,國際化議題雖非新政策,但自有更切合時代的特殊意義。

誤解16: 在中大國際化與中華文化不能並存。
事實: 中文大學的重任,是在國際化的過程中,同時更堅定的加強弘揚中華文化。這兩個目標不單並行不悖,而且可以相輔相成。成敗關鍵在於中大人是否可以團結一致,共同為實踐這個理想而努力。

香港中文大學教務處
二零零五年二月十四日

原文

相關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