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互聯網、學生組織與直接民主

[注:這是一份最近交的功課,同時也是我想了三年的問題,本來打算刊登在中大學生報,但現在已對中大學生報沒有期望,而要找一個會認真看和討論這議題的地方,我只想到這裡。]

科技發展能否令直接民主制於中大學生組織實行?

前言:
在政治哲學的討論中,直接民主一向被認為是優於間接民主的,但也是極難實現於現實社會的,但現代的科技發展令直接民主的限制慢慢減少。大學作為一個知識的熔爐,一直是新思想和新制度的溫床,那直接民主能不能在現代社會透過大學作試驗?直接民主會以何種形式出現於大學?

於大學內,最具民主成份的組織,首推學生會:同學的自治組織,而且大學生往往是在社會上最先接受新事物的人,所以,直接民主較有機會實現於學生組織。

本文將以中文大學的學生組織架構為基礎,提出一個以直接民主原則運行的學生組織架構。

 
目錄
1. 甚麼是直接民主
1.1 民主制
1.2 直接民主
1.3 間接民主
1.4 直接民主對間接民主
2. 科技發展
2.1生產力提升
2.2互聯網的應用
2.3身份認証
3. 中大學生組織
3.1架構
3.2學生組織現存的問題:架構上的問題
3.3學生組織現存的問題:現實上的問題
4. 如何在中大學生組織加入直接民主元素?
4.1理念
4.2提議的架構
4.3 新架構的優點
4.4 新架構在實現時面臨的問題
5. 結語
 
1. 甚麼是直接民主
1.1民主制
民主最為人所熟知的定義就是美國第16任總統Abraham Lincoln在1863年蓋茨堡演說中提出的「民有、民治、民享」。(郭秋永 ,2001)

民有指國家或組織是屬於群眾的;民治是指由群眾自己管治和作出決定;民享是指國家或組織為群眾的利益服務。

民主制大致可分為兩種:間接民主和直接民主。

1.2 直接民主
直接民主又稱為參與式民主,全體人民對所有或大部份公共事務作恆常參與及作出影響所有公民的決定。真正完全符合直接民主定義的制度在歷史中並沒有出現過,但雅典的民主制勉強可作參考。近代有直接民主成份的就是全民投票。
雅典的民主制就是所有的男性公民定期於城邦的廣場聚集,就城邦的各種事務作討論和決定。雅典的民主制不是完全的直接民主,因為權力只在成年的男性公民手上,奴隸和女性都沒有權力。

直接民主制的優點就是能完全地體現平等參與權,就是說,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權利去影響決定全個組織或國家。
但直接民主沒有或少有實行的原因就是由於要所有公民長時間參與會議,首先,人數太多,不利討論,而且討論時間十分長;其次,參與會議需時,沒有多少公民願意花時間在會議而不作生產和不處理個人事務;第三,越接近現代,決策時需要參考的資料就越多,例如人口統計、法律條文,一方面,去擁有和能夠了解這些資料的能力,不是人人都有,另一方面,要將這些資料傳播也需要相當大的成本。
所以,直接民主是較理想的制度,但實行起來相當困難的制度。

1.3 間接民主
間接民主又稱為代議政制,由一群定期由人民選出的代議士代表公民作出影響所有公民的決定。這制度於已發展國家,例如英美等國,普遍使用。

間接民主制的優點就是不需要公民的恆常參與,只需公民授權給代議士,從而節省討論、會議和分享資料的成本,而且被選出來的代議士較有可能對重要的議題作出深入研究和搜集資料,從而較有可能做出對全體公民有利的決定。

但間接民主的問題在於權力集中於較少數的人,首先,只要權力不是完全地平均分配,富有的公民就能透過不同的方法,例如政治獻金、抹黑、買票,令代議士作出對他們有利的決定;其次,接近現代,議題越來越多,但代議士只能在一個議題上代表一部分的民意,不太可能在所有的議題上都代表所有選他的公民的民意,令代議士越來越難代表公民的意見;第三,代議士作出的決定不一定是為了全體或選他的公民,而是為了自己,透過民意領袖的角色,說服公民支持一些其實對公民沒有利益的決定,從而在得到利益的同時合理化這種得益。

1.4 直接民主對間接民主
直接民主在現實上較難實現,但在理念上比間接民主優勝,加上代議士的不足,現在的發展國家已經開始透過全民投票補足間接民主的不足。
 
2. 科技發展
2.1生產力提升
由於科技的發展和電腦的應用,令生產力提升,公民的餘暇時間增加,從而可以花更多時間於其他事物,例如公民社會的活動、社會運動等。

2.2互聯網的應用
互聯網於已發展國家和城市的覆蓋率越來越高,以香港為例,61%的家庭都已有寬頻上網的能力:
“年底時,寬頻網絡覆蓋差不多所有住宅和商業樓宇。年內,寬頻帳戶數目大幅上升至1484486個,即每100人即有22個寬頻帳戶,每年增長率為21%。此外,61%住宅已接達寬頻互聯網服務。年底時,香港共有188家互聯網服務供應商。” (香港年報2004, 2004)

香港中文大學的不少服務都已數碼化,部分甚至只有數碼版,例如週會登記、圖書館目錄等;而中大的絕大多數大同學懂得上網,在校園一百米之內就有寬頻連線的電腦。簡而言之,上網已是同學所必備的技能,在校園內上網也十分方便。

互聯網的作用在於更快的通訊和資料交換,首先,互聯網令資料可以用極低的成本快速地傳播,例如以往要有香港地圖,就要買市面的地圖書或到地政署購買,但現在有網上版地圖,隨時可以免費使用;第二,訊息可以透過互聯網快速傳播,令訊息不再受地理、國界、時差的限制,令理想的討論空間出現,也大大減弱新聞封鎖的效果。

2.3 身份認証
現時互聯網的身份認証還存在問題,網絡使用者的身份難以識別,所以以現時的技術來說,難以透過網絡得到準確的民意或投票結果。
3 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組織
3.1 架構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 由四書院組成,四書院的同學透過各種方法, 包括委任、互選及極少數由同系同學投票,選出代表自己學系的代表到書院代表會,並透過全民投票選出書院幹事會。

書院幹事會負責執行各項事務,例如守會室、賣福利品、討論時事和參與學生運動等,而書院代表會負責各種管理的工作,包括選出院務會學生代表、舉行全民投票、監察幹事會運行、各學會的注冊、管理財政等。院務會學生代表負責和書院開會,監察和通過各種書院的政策,例如通識課程的增減、膳堂的服務等。

中大代表會代表由四書院委任或全民投票選出十名代表,加上上屆中大代表會和幹事會主席,共四十二名代表,職能和書院代表會差不多。中大幹事會由全民投票選出,負責執行各項事務,例如守會室、賣福利品、討論時事和參與學生運動等。

而校園內的媒體有中大學生報和校園電台。

3.2學生組織現存的問題:架構上的問題
第一, 各代表會身兼立法、司法和大部份的行政的大權,權力過大,如果代表會作出了一些不合理或違章的行為,只能透過全民大會、全民投票否決或透過校園媒體的報導施壓。而且各代表會代表絕大多數都未經民選,令他們完全沒有誘因去收集和聽取民意。
第二, 各幹事會的行動較難被代表會監察,除非幹事會明顯地出錯或是幹事會中人說出來,否則同學難以得知幹事會犯了甚麼錯。而且,在中大學生會,由於中大代表會沒有罷免中大幹事會、學生報、校園電台等的權力,結果,就算它們犯了錯,也只能作出口頭上或書面上的彈劾,沒有作實際懲罰的權力。
第三, 幹事的角色十分混亂。職權上包攬了褔利、校政、外務,但正是由於職權過多,反而做成了角色混亂,不知道應該做甚麼或那一樣優先,如果幹事自己沒有明確的目標,就會慢慢變得被動,只會處理日常運作和回應已發生的事,這種情況令同學對參與學生組織沒有興趣。

3.3學生組織現存的問題:現實上的問題
第一, 一個學生組織一直存在的問題就是學生對學生組織不在乎,只要學生組織不會打擾到他們的生活就行,結果,同學對參與學生會的活動或加入學生會沒有興趣。這現象的成因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內,但有兩個普遍的想法,第一個就是同學對學生運動沒有興趣,只視大學為加工廠,將自己加工、增值,然後在社會找一份好工;第二個就是同學對社會運動興趣依舊,但對透過參加學生組織去參與學生運動沒有興趣。一個惡性循環因而形成:因為學生組織做得差,有才能的同學不參與學生組織;沒有有才能的同學加入,學生組織變得更差,學生組織變成了既得利益者們的小圈子遊戲。
由於同學的不參與,令學生組織較難被監察,惡性循環也一直持續。

第二, 近年各代表會的代表對學生會的章則毫無認識,例如某一個代表說:要整人時才會查章。作為一個立法和司法機構,竟然對章則毫無認識,更不以不識章則為恥,結果,這些代表因為對制度和章則毫無認識而以個人判斷和喜好行事。
代表會的行事方法相當黑箱作業,除了議程和直接列席外,無法得知代表會的工作,而且,有時,代表會連何時開會也不會公佈,例如第三十五屆中大代表會經常犯上沒有張貼議程或議程出現嚴重錯誤的問題,同學連嘗試列席都做不到。
這些代表並沒有執行代表會工作的意圖,例如第三十四屆的中大代表會,中期檢討只有三個觀察及諮詢委員會委員出現和工作,終期檢討取消了,第三十五屆的中期檢討也好不了多少。
幸好,未有利己意圖的同學騎劫代表會,否則如果代表會出了嚴重錯誤,由於全民表決的困難和校園媒體的沒落,令對代表會的監察力量名存實亡,就算代表會犯了甚麼嚴重錯誤,只要不是犯法,還是可以名正言順地繼續錯下去。
第三, 校園媒體方面,校園電台向來的傳統是作為一個電台而不是學生組織,所以極少去監察學生組織,而且收聽率極低(第三十四屆時的數字:約五十人),難以產生媒體傳播訊息的作用。所以能稱為校內有影響力的傳媒只有學生報。
學生報方面,一方面出版遲才是常態,平均每份刊物遲一個月出版,到事件完全告一段落後才報導就完全沒有意義可言,例如零四年九月號對”中大之夜”作報導,但中大之夜事件已於十月中完結,而九月號於十月尾才出版(毛毛,2004)。另一方面,學生報的傳統在於評論而不是報導,他們少有發掘第一手資料,只會從其他來源,例如投訴者、校方、朋友等接收資料,結果不但流於被動,而且容易被人放假消息利用,難以發揮監察的角色。
而且校內有影響力的傳媒只有學生報一個,壟斷了傳媒所能包容的多元性,例如專門於社會文化的傳媒、校內事務和發展的傳媒、報導潮流文化的傳媒、報導小眾文化(同性戀、band、非華裔)。沒有了正反意見,只餘下一方的意見,不管意見如何,還是和宣傳機器無異。
 
4. 如何在中大學生組織加入直接民主元素?
4.1理念
透過網絡實現全民表決、討論和監察,體現平均參與權;司法和立法權在所有同學而不是一小撮難以監察的代表;民選一批負責行政的人士,以避免有決定沒人執行的情況。

4.2 提議的架構
首先,引入網上投票,進行學生會選舉的全民投票,慢慢拓展到選學生代表和代表會代表,最終取代代表會作出決議,例如動用資金、通過工作計劃、通過懲罰等。
在現實上,網上投票還未完全可行,但基礎已經存在,中大已經有了網上問卷,用作問卷調查。(CUHK esurvey system, 2005)如果將系統改良,加入身份認証系統和限制一位同學只能填一次,就能用作網上投票。而且,學生組織的投票實際上不需要十分高的保安認証,只要足夠証明學生的身份就行,只要用戶名、密碼加一個身份認証技術,例如電子証書,就足夠作為網上投票的身份認証。

第二,建立中大的討論區,所有同學都可以公開於網上提出要求投票的申請,由行政會決定是否適當及管理網上投票,決定投票期,同學在討論區討論和互相拉票,最後透過網上投票決定。
一個討論區的重要性在於提供一個討論和宣傳的空間,令同學更明白投票事項的重要性和為下決定作出參考。現在,有大量中大同學眾集的新聞組有兩個,news://news.cuhk.edu.hk/cuhk.forumnews://news.hkpcug.org/hkteen.university.CUHK,但前者只能在校內或透過不太多人懂用的VPN連上,而且新聞組並不是十分適合討論,首先.,新聞組沒有身份認証的機制,結果,很容易用作製造輿論,其次,新聞組的記錄只能保留約三個月,無法作出記錄,第三,電腦病毒容易透過使用新聞組傳播。
所以,一個以網頁為基礎的討論區比較適合。

第三,各代表會各自和幹事會合併,成為同學選出的行政會,處理守會室、賣褔利品、將相關的文件數碼化,放上網頁、處理屬會登記、處理要求投票的申請等事項。這行政會要民選的關鍵因素在處理投票的申請,因為決定那個議題要投票,那個不用、投票期要多長、投票的次序等都對議題能否通過有相當重要的影響,所以這些幹事必需受同學監察和授意。

第四,學生會開設學生會屬下小組,由有不同興趣同學自行組成,同學可參加的小組次數和身份不限,再公開工作計劃和預算,透過網上投票取得合法性,從而代表同學對一些議題和活動,例如校政、關心全球化、大學國際化、大型活動籌委會等,作籌劃和執行。
這種新模式的學生會屬下小組的好處在於靈活,它不像學生會團體會員一樣要年年辦手續,可以隨議題的出現而成立,隨議題的完結而關閉。
另一個好處就是能得到同學的授意和財政的支持,現在對應校政而出現的小組的問題就是小組只是少數人的意向,和同學的普遍意向不同,也少有諮詢同學,例如去年中大國際化事件中,悍衛中大理想小組的意見並不被一般同學接受,被校方質疑為少數同學的意見,而且財政相當混亂。如果這些小組要透過同學授意,它作出的行為就能代表全部同學而不是被校方、傳媒、同學視為少部分同學的個人意見,從而作出更有效的行動,而且能得到學生會的財政支援。當然,這並不是說不被同學授意的小組不能存在,不過只是以代表一群同學和沒有財政支援的同學自發組織存在。
還有,這能解決學生會幹事角色混亂的問題,參與這些小組的同學在關心議題的同時不用兼顧守會室、賣褔利品等的事務,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關心議題,而且較容易承傳,因為這些小組不要求同學同時兼顧內務、外務,也不需要他們對每種議題都有認識和立場,只要求他們關心該小組的議題,較能留住人才,尤其是只對某些議題有興趣的同學。

第五,校內的媒體和學生會屬下小組一樣,不同的刊物或電台成立不同的小組。資源不再集中在一個組織上,而是限制在三至五個之內,透過每年的工作計劃和財政預算競逐。一方面傳媒不應該壟斷,但也不應該太分散,所以限制在三至五個內,以保持競爭的同時不會分散有限的學生會資源。

4.3 新架構的優點
首先,同學的參與取代了一班不明制度、無心工作的代表,一方面能令大部分同學明白學生會在做甚麼,另一方面能讓同學參與學生會事務,體現平均參與權。
第二,幹事不用再分顧外務、校政和行政,外務由屬下小組處理,從而避免不能兼顧不同事件的情況,例如第三十五屆的中大幹事會和學生報由於專注十二月的世貿部長級會議,而對同時於十二月發生的香港政改問題所作有限。
第三,議題不再由學生組織決定,或是說,同學不用再選擇跟不跟從學生組織的指揮棒去支持或反對某些議題,而是能夠透過提出投票和成立小組表達自己對議題的意向和自己有興趣的議題。
第四,由於制度上要求各行政會和小組公開資料,同學可以透過媒體和資料去監察各行政會和小組。
第五,新架構避免了傳媒變成宣傳機器的問題,透過競爭令校內傳媒發展。

4.4 新架構在實現時面臨的問題
首先,這新架構的關鍵在於同學的參與,從最基本的定時看資料、投票、討論,到參與屬下小組、行政會。現時的風氣正是同學不參與,如果要建立同學參與的風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且就算有較長的時間,也不見得能建立。而且這制度要求同學一個月去一兩次某幾個網頁看資料、討論和投票,不是所有同學都有這種恆心的。
第二,這制度和現存的制度大大不同,由於新的制度取消了不少取宿分的位置,而且除去了學生會關心時事的傳統,現存制度將難以被立即接受。
第三,這制度對同學的要求比較高,不但要恆常參與,還要求他們為同學的普遍利益而不是個人利益作決定,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難保同學不會因為不想交學生會費就想也不想地去決定解散學生會。
第四, 技術方面,身份認証尚待研發,但只是時間問題。
 
5. 結語
透過互聯網,以往被認為不可能實現的直接民主有了實現的可能,但到底以甚麼形態和能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非實際試驗不能得知,而大學的學生組織是一個十分合適的試點,因為大學生的質素理應較高,而且如果出錯,還原到原來的制度的代價相對較低,如果成功,就能慢慢拓展到社會。
但從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一個即時性的大改革是不可能的,而一個緩慢的改革可能需時十年以上,但如果沒有一群不斷承傳的同學去不斷提倡和跟進,就算僥幸地有有志改革的同學在代表會推行,也只會落得人離政息的下場。更甚,如果同學根本對社會或學生運動沒有興趣,不改革比改革還要好,因為直接民主沒有了同學的參與,就連現在的各代表會的低質素運作也維持不了。
所以,將直接民主引入大學學生組織是一個相當可行的構想,但在中大真正實行的機會極低,除非中大的同學對學生組織的態度有突然的改變或是學生組織的質素有飛躍式的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