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全民搵地 公園種美食

圖:天水圍天秀路園圃,僅佔地僅0.1公頃,附近大量空地明明規劃作「休憩用地」,但卻被鐵線網包圍。

全世界推崇都市農業,善用市內空間推行社區園圃,美化環境之餘,亦提供食物,更加建立社區互相關係。2014年底香港政府推出的《新農業政策》,建議動用數以十億元的公帑買地,建立一個70﹣80公傾的農業園。但整份諮詢文件卻對都市社區農業隻字不提。土盟發起「全民搵地,公園種美食」,邀請全港市民找出空置的、高度石屎化、管理不善等問題公園地,釋放作社區農場,活化公園。市民響應,短短4日已提議超過30個地點 。

社區農圃供不應求

康文署推行社區園圃超過十年,暫時全港仍只得22個社區園圃,總面積得2.4公頃,僅佔康文署管理的公園及花園用地0.25%。然而社區對農圃供不應求。現時不少市民為要種植,被逼要跨區參與,又被逼動員十多名朋友報名,以增加中籤的機會。

然而我們透過訪問參加社區園圃的參加者及在網上平台的討論,發現康文署管理的地方,不少高度石屎化、使用量低、甚至荒廢,具改為社區農圃的潛力。例如天水圍天秀路園圃,現開成60小方格,僅佔地僅0.1公頃,參與人數每次最多240人(康文署規定每位參加者帶4名親友)。相比天水圍30萬人口,每次僅得0.08%居民使用。可是附近仍然有大量空地,明明規劃作「休憩用地」,但卻被鐵線網包圍,根本並不符合休憩用地的規劃原意。

台北推行「田園城市」

毗鄰我們的台北,新任市長柯文哲當選之後,就履行政綱,推動「田園城市」,將台北市政大樓的外圍廣場及議會旁廣場,開放民間團體種蔬果和香草植物,做為示範區,累積經驗。各部門亦要檢討閒置空地、校園建築物及屋頂、公園綠地廣場等處,尋找可做田園城市的地點。

根據2013年審計署的第60.4號報告書,截至2012年底,單是康文署管理的公園和花園共有 1,503 個,總面積達 973 公頃,它們只佔香港休憩用地供應的一半 。直接負責公園/花園日常運作的員工約有 5,100 名,包括 1,700 名分區辦事處人員和 3,400 名承辦商員工,即平均3.5人管理一個公園/花園。

按照台北的嶄新做法,我們只需將從現有的公園和花園中抽出10%的用地,轉作「可以帑開吃的地景」,並租予一般市民使用,就足有97公頃耕地,比農業園面積還多25-35%。一方面,政府實際上是將綠化市容的部分工作,從必要的公共服務轉向產業化的發展,極大可能會節省巨額的公帑開支;另一方面,則意味市政事務的管理民主化,市民對公園/花園種植有更大的參與度和擁有感。當然,這將是對官僚和僵化體制的挑戰,亦逼使官員彷如回到市政局的年代,更需向市民負責和受民意的制衡。

公園改農圃,節省80億

新農業政策提出設立農業園,耗資70-80億,但只佔全港農地的2%,根本不能保障全港農地「農地農用」。只局部收地,而沒有整全釋放農地的政策,目的昭然若揭-安置受政府發展影響的農民,為官鄉商勾結的發展計劃開路。但卻美其名為「新農業政策」,並慷納稅人之概。

真正可持續的農業發展,其中一個面向便是在社區推動「可以吃的地景」。納稅人毋須花費一分一毫,已可以在社區增加97公頃的耕地,加上由於地理位置等種種的優越性,遠較規模極細的農業園帶來更大的社會環境益處。土盟建議從現有的社區公園和花園中抽出約10﹪的用地,轉作「可以吃的地景」,並租予一般市民使用。

土地正義聯盟
2015年3月29日

部份網民倡議改為社區園圃的地點:

IMAG1204
圖:北區公園(北區最大型的公園,公園東側有一大片石屎地,途經的市民不多,駐足的更少,將部份空間轉為開放市民種植,都唔過份?)

P1250211
圖:清河邨及雞嶺村之間雞嶺休憩處( 這個小型的休憩處,約850 平方米,接近民居。除了休憩處一角有太極園,公園內裡竟然石屎地為主,不但植物少,連凳都無張,不如改做「食用公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