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書評:《巴格達有愛》——人怎樣離開戰場﹖

書評:《巴格達有愛》——人怎樣離開戰場﹖

這個晚上我和一群舊學生聚會,然而整頓晚餐我們只管盯著酒樓內的電視。起初,報道說人質全被殺死,大家都嚇呆了;後來,見到有人從旅遊巴內逃出,鄰桌幾位太太拍起掌來。消息混亂場面混亂,我們一邊看一邊議論紛紛。一個學生說:為甚麼讓兇手死得這樣痛快,應該生擒來折磨一番。另一個說:這時候當然救人要緊,一槍了結他就是了。又有一個說:兇手是個軍人,殺人對他來說根本是閒事。

一個人,到底怎樣由人,變成軍人,再變成兇徒﹖

在這頓吃不下咽的晚飯中,我想起《巴格達有愛》中的一個片段:武裝份子在街上隨意檢一隻狗,在狗的身上綁炸彈,然後把狗放在人群中。遇不上狗的時候,就用驢子,用牛。終於,武裝份子找來一個人,一個弱智的少年,趁著他的家人外出,他們把他帶走,把炸彈綁在他身上,然後帶他到投票站,引爆了炸彈。

人,變成軍人,再變成兇徒,大概就是這樣開始。

《巴格達有愛》是一本小書,內容講述駐伊美軍科普曼如何從巴格達把一條流浪狗救回美國的故事。書中提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只有15%的士兵確實在戰鬥中向他們的敵人開了槍,因為絕大多數士兵不想殺害任何人。原因在於他們根深蒂固的道德準則阻止他們去殺害其他人。……因此,二戰過後,陸戰隊員們在接受訓練時就被要求,一發現情況立刻行或條件反射地行動,而不是先停下來思考。」

為了讓士兵能更成為「一個不受道德影響的戰士」,軍隊《總則》第1—A條為:禁止現役軍人照料或飼養任何種類的家畜或野生動物為寵物或吉祥物:「這是因為他們花了許多時間和金錢來模糊你的道德意識,他們不希望諸如同情心之類的東西把他們的努力搞砸了。你的任務是射殺敵人。如果有任何近似同情心的東西抬起了它那罪惡的頭,那你最好也把它射死,否則,你就有大麻煩了。」

同情、憐憫,原是戰場上的禁忌。然而,科普曼和他的同僚卻在一次突擊行動中,遇上流浪狗拉瓦。結果科普曼違規把拉瓦帶回軍營,跟軍隊一起生活:「這些陸戰隊員們,這些精英們,這些在理論上能夠用一百種不同的方法殺死另一個人的高效的戰爭機器,在一隻小狗面前變成了純粹的人,普通的人。」隨著拉瓦日漸成長,軍營再也無法將之藏起。科普曼只得兩條路:一是遺棄拉瓦,任由牠在伊拉克隨時被炸死;二是千方百計把拉瓦送到美國。科普曼選擇了後者,因為「你的狗會一直提醒你:你還是一個人﹗」

當門多薩釋放那幾名老弱人質時,他依然是一個人。可惜的是,他沒法讓自己的人性堅持到最後,而選擇把巴士變成戰場,讓一切以最可怕的方式結束。

愛狗的科普曼,把《巴格達有愛》送給一個人——這個化名「山姆」的伊拉克人,曾替作者照顧拉瓦,並教曉了拉瓦踢足球。山姆沒有離開伊拉克,卻為了讓拉瓦能離開戰地奔走出力。書的題辭上寫道:「獻給山姆,希望你獲得自由和安寧。」然而自由與安寧,真能用戰爭換來嗎﹖又或者,人一旦踏足戰場,其實終其一生都無法走出來﹖

(原刊2010年8月27日明報世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