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法西斯主義背後的國際勞工政治

法西斯主義背後的國際勞工政治

@反法西斯戰爭名畫《格爾尼卡》,畫面表現的是1937年德國空軍瘋狂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情景。

文/炎涼 左楠

摘要:法西斯的產生與發展,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勞工政治有着密切關係,又通過對外民族戰爭將這種嚴峻的勞工形勢向外擴散。反法西斯戰爭,抗爭的不僅是幾個侵略國,而是資本主義、帝國主義。

談起法西斯,通常呈現於大家腦海的,是戰爭、高度國家集權、群體歇斯底里,然而法西斯的無限力量到底是怎樣生產的?為什麼需要製造出這一瘋狂的政治?事實而言,法西斯的產生與發展,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勞工政治有着密切關係,又通過對外民族戰爭將這種嚴峻的勞工形勢向外擴散。反法西斯戰爭,是反帝國主義的民族戰爭,抗爭的不僅是幾個侵略國,而是資本主義、帝國主義,沒有理清這一點,沒有看到法西斯後面的勞工政治,只會進一步留下勞資矛盾的隱患,而一體兩面的是,國際的勞工鬥爭,也可能由此走向聯合。

起:法西斯主義來源於嚴峻的勞資形勢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大蕭條對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造成了沉重打擊,法西斯主義正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直接產物。德國1933年製造業指數下降為55(1929年為100),失業率從1929年的8.8%猛增至1932年的30%,名義工資下降35%,加上戰爭賠款等導致的巨額外債,德國經濟由原本的世界第2迅速滑落至世界第5。而日本中間階層在1930的平均收入只有59錢,生活難以為繼。廣大群眾在危機中失去工作,饑寒交迫,工人運動此起彼伏,底層產生了對政權的極度不滿。

為了奪取國家政權,法西斯主義者利用經濟危機和工人運動,一方面鼓吹極端民族主義,以侵略戰爭轉移國內矛盾;另一方面宣稱要限制壟斷資本,保護普通群眾的利益。因而受到廣大人民,尤其是中間階層的熱烈追捧。納粹黨章明確寫出要「取締不勞而獲的收入」、「將托拉斯收歸國有」、「分配大企業利潤」等等,使自己在底層群眾中的支持率迅速增加,1930年納粹黨獲得的640萬張選票中,工人的票數幾乎占到300萬,黨員人數也從1929年底的17萬人,迅速增加到1933年的85萬人,其中工人、農民占到了49.5%。日本右翼團體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大肆煽動「打到政黨」、「反對財閥」,陳述農村的貧困、軍隊的危機、政黨的腐敗以及「天皇親政」、「昭和維新」的迫切,極為籠絡人心。在意大利,墨索里尼通過支持退伍軍人佔領荒地和農民暴動,提出「給農民土地」等方式,也在貧苦農民當中積攢了大量的人氣。

承:戰爭發起國工業的發展及勞資關係的新走向

奪取國家政權之後,法西斯迅速走向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道路。納粹上台之後,德國企業迅速集中,股份公司數目由1931年的10431家,下降至1939年的5353家。從資金量上來看,1935年的7000余家股份公司中,822家壟斷企業占所有企業總資金量的60%以上,並控制着其他股份公司。納粹黨通過法令,強迫個體商戶加入壟斷組織,或者禁止創立新企業。德國在1934年設立了工業、手工業、商業、銀行業、保險業和能源業六大集團,要求全體企業主和所有企業均為集團的義務成員,而被經濟部長任命為集團領導人的往往是各行業最大的企業主,無疑加強了壟斷資本在國內的地位。意大利法西斯在1919年選舉失利後立即轉變立場,公開反對社會黨,充當統治階級鎮壓工人運動的工具,因而備受國內壟斷資本的讚賞,並在其支持下迅速建立了法西斯政權。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對外侵略戰爭堅強的經濟後盾,龐大的軍費開支使法西斯政權不得不依賴大資本的支持,而軍事訂貨以及對被侵略國的資本輸出也讓壟斷企業賺得盆滿鉢滿。九一八以後,日本軍費開支暴漲,從1931年占財政支出的38.1%,飆升至1937年的75.2%。同軍需工業密切相關的重化工業,在1929年僅僅占全國工業比重的24.6%,1939年則達到了53.%,使得日本的工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扭轉,原本更加傾向於投資商業和金融領域的三井、三菱、住友等老財閥,也加大了對重化工業的投資力度。

工業的飛速發展製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在這個層面而言,國內的勞資矛盾有了新的走向,失業工人許多恢復了工作。然而工業的迅速發展、經濟的復甦和一定的通脹沒有帶來工人待遇的實際提升。以德國為例,納粹黨上台以後,德國的工資水平一直維持在較低的水平,直至1942年德國工人的平均工資還沒有恢復到1928年大蕭條之前的水平。德國名義工資指數從1933年的94.6上升至1942年的118.2(1936年為100),但同時消費品價格指數也從111.7上漲至149.6,因此實際工資並沒有明顯提升。為了保證企業主利潤,納粹德國1939年藉口「不准發戰爭財」,通過法令全面禁止提高工資,1941年又通過法令,規定僱主支付給新員工的工資不得高於他們被解僱前在原單位的工資。納粹德國解散了全部工會,代之以御用工人組織「工人陣線」,而這實際上只是一個協調勞資關係的組織,並不能帶領工人進行集體鬥爭,維護工人權益。雖然1934年納粹制定了協議工資條例,但是由於工人缺乏組織,實際權力掌握在勞工長官手中,資方並未受到過多限制。

轉:勞資矛盾向被侵略國的轉向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軍工業的快速發展,資本輸出就顯得十分必要。在日本軍部的支持下,野口等財閥在朝鮮修建大型電站、化學聯合企業,利潤率高達30%以上,遠高於在日本本土的投資。軍部還同三井物產、三菱商事等勾結,在中國進行鴉片走私,謀取巨利。德國通過貿易清算協定等手段,使一批東歐國家在外貿上依附於德國,保證壟斷企業的出口利潤,如保加利亞在1939年65%的商品進口來自於德國,而南斯拉夫1937年42.7%的商品進口自德國。

資本輸出一方面是將輸入國作為市場,另一方面將其作為極其廉價勞動力的基地。通過奴役被侵略國工人進行強制的超高強度勞動而獲取暴利。納粹黨頭子魯道夫·胡斯向紐倫堡法庭陳述,法本染料公司和克虜伯導彈工廠的工人是怎樣挑選來的:那些適於工作的人,判決後即被送到工廠內部的集中營去,而其餘的人則送去集中營,幼小的孩子常常一不能勞動便被殺害了,對於那些適於勞動而判決暫緩執行的人,暫緩的期限也是很短的。1942年4月30日集中營總部下達一道命令,要求「使用罪犯從事勞動,必須嚴加管理,使其在工作時間竭盡全力,以獲得最多的產品;勞動時間的長度,由集中營長官決定,不受限制。」日本在1943至1945年戰敗期間,從中國擄掠了近4萬名勞工,據當事人回憶,他們在日本國家機器和企業的管轄下,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每天出工前要列隊報數,不得分散行走,同囚犯沒什麼兩樣。」據統計,被擄掠至日本的中國勞工,死亡率高達17.5%,部分企業點死亡率甚至在50%以上。這些駭人聽聞的事實充分說明法西斯主義是如何通過奴役、摧殘工人以維持企業主的超額利潤的。

戰爭打下的資本輸出必然帶動極為不公的勞資矛盾,並且與民族矛盾充分地融合起來,這就為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做好了政治和階級基礎。

合:面對共同的敵人,國際勞工運動會走向聯合嗎?

前文所述,法西斯主義實際上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以武力向外擴張,這個過程緩解了國內的大量失業問題,卻把猛烈的勞資矛盾轉嫁到了第三世界國家。同時,國內勞工面臨着更大的生產壓力和更狹小的抗爭空間,在另一個方面積攢着更深遠階級矛盾。這個時候,我們發現,我們反對的不僅僅只是一個或幾個戰爭發起國,而是整個資本主義制度。正是這個「每個毛孔都帶著血和骯髒的東西」的資本主義制度,滋生起法西斯主義,醞釀著世界的戰爭和苦難。

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已經70週年,然而,資本主義依舊在蓬勃發展,法西斯主義也未離我們遠去,尤其是在當今經濟危機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低潮的背景之下,新法西斯主義再次在世界各地沉渣泛起。在法國,隨着經濟持續衰退,失業率高企,福利不斷削減,持極端民族主義和血統主義,反對外來移民,尤其是在中下層群眾和青年當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支持;在德國,新法西斯主義政黨勢力越來越大,甚至在部分州議會選舉中位居前列,並伴隨着層出不窮的暴力事件;被稱為「俄羅斯納粹」的俄羅斯自由民主黨,2007年的選舉中贏得8.14%的選票,獲得了40個席位,曾一度成為俄羅斯第三大黨。縱觀歷史,法西斯主義的出現,一方面有經濟危機和社會動盪的客觀背景,另一方面,也往往利用了工人運動的薄弱時期趁虛而入。

然而在全球化發展的當下,世界工人階級的矛盾也逐漸趨向同一,國際勞動運動的合流也逐漸增加,以民族國家為框架的法西斯主義也在接受着全球化的挑戰。在國際資本日益聯合的今天,勞工運動能否也跨出一國走向聯合,成為抵禦世界資本主義、反新法西斯的堅定力量,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