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食物的歷史》讀書筆記

《食物的歷史》讀書筆記

文:健仔
撰於19/6/2015

筆按:此書作者菲立普‧費南德茲-阿梅斯托(Felipe Fernandez-Armesto),是位西班牙裔英國歷史學家,現任聖母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此書是作者五本著作中的其中一本,亦是較早期的一本。此書寫於2000年,台灣譯本於2012年出版。

「一個關於食物的故事,不僅和烹飪有關,也與文化有關。故事橫跨五十萬年,講述了食物史上八大革命。」這是本書的目的及學術意義。

筆者接觸此書,緣於一次走到書局翻起目錄,被書中其中一章吸引了眼球(食物與階級-社會不平等與高級飲食的興起(第五章))。事後才發現此書作者與《1492-那一年,我們的世界展開了》作者為同一人。本次《食》書作者繼續帶我們探索人類歷史,並以飲食文化、食物變化作為載體。時間由五十萬年前的史前時代,到現今現代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特別是人類與食物、社會之間的歷史變遷。

作者將人類與食物互動的歷史分為8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出現革命性改變;作者所指的「食物革命」並非那種快速、激烈、突變的轉變,而是那種起步蹣跚、過程漫長,而且影響久遠的轉變(直至現在仍然影響著人類社會生活)。

書中有8個章節,每個章節交代一種革命性轉變,筆者在此不述8次革命為何,只述一些作者或許會顛覆一般常識的論點。

1. 家庭聚餐、大夥兒一起進餐的文化始於50萬年前的原始社會。作者指出正因為烹飪的出現,嚴格來說應該是用火烹調食物的出現改變了人類社會。這並非由於煮食可以改變食物本身,也同時改變了人類社會。生的食物一旦被煮熟,人類的文化亦從此開始展開。人們從生火、處理食物、烹煮、分配等環節都要共同協作;人們圍在營火旁吃東西成為人們交流、聚會的地方。人們遂以聚餐和確定的用餐時間、地點為中心組織起來,組織起早期的人類社會。

2. 根據傳統的理解,人類進行狩獵先於畜牧。不過作者就搜集不同的証據、文獻指出傳統理解或許有誤;人類是進行畜牧先於狩獵,是人類最先馴養的動物,竟然是蝸牛。

3. 傳統上,我們以為新石器時代農業大增的現象是無法避免的「歷史過程」,然而事實上務農並非手段與目的,只是偶爾的選擇,及隨之而帶來的演化後果而已。《石器時代經濟學》提出狩獵社會是歷史上最悠閒的社會,而且相對於付出的精力,狩獵社會也是吃得最營養的社會。同時,不以務農為生的人之所以不事農作,並不是因為缺乏工具或知識,而是理性地選擇較輕鬆的生活而已。那麼為何務農?為何放棄一週只工作二十個鐘頭的生活和打獵的樂趣?博物學家林多斯(David Rindos)指出人類從古代開始就與植物共生,和共同演化,是一種無意識的關係。農業是偶然發生的革命,只是經過長年累月演化過程,一些作物,特別是禾本植物改變了大地,令禾本植物變成人類的主食、依賴。禾本植物在演化過程中擊到其他野生食物來源。

4. 現代的飲食文化趨勢慢慢摧毀歷史上第一次飲食革命,並可能將人類社會倒退回史前時代。加工食品、「便利吃」食品,配上微波爐的出現,就已足夠將第一次飲食革命的成果摧毀掉。微波爐的烹調方法將人類從餐桌上剝離;微波爐容許人類的用餐時間變得隨意,而且不用為處理食材而作出準備。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速,速食才是常態,將以往大夥兒共同用膳的場境一一擊破。

有趣的事件及故事還有很多,在此不詳述。建議各位有空也一看這本書,既是認識歷史,也是認識我們日常賴以維生的食物。

「一段橫跨五十萬年的歷史,八個改變人類文明的革命,祝你在這色香味的旅程中,胃口大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