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逼爆」以外,澳門旅遊發展更需關注的事

「逼爆」以外,澳門旅遊發展更需關注的事

近年,每每跟身邊的香港人談起澳門,不少人的反應都是「無去好耐了,周圍都係人」,彷彿「逼爆」已成常態;而就著這個「逼爆」,澳門坊間近來開展了有關旅遊稅的討論。

若然要理解澳門有關旅遊稅的討論,不得不認識一個重要名詞:旅遊承載力。顧名思義,就是作為一個旅遊城市,澳門能承載旅客的能力,與社會、環境、經濟等因素有關,相比起「逼爆」、「踩冧」等字詞,無疑更為科學,但其實由結果來看,情況同樣是「過飽和」、「超負荷」。

是的,近年澳門得了一個「逼爆症」,病情不輕,且幾乎全部澳門人都是病況的苦主,然而,澳門官員近來拋出的對策是否有效?我有保留。

分散了人流 賠上了社區

「逼爆症」表面病徵,當然是旅遊景點的人頭湧湧,水洩不通,而為了解決此一問題,政府推出了「分流」的做法,並以「活化舊區」、「帶旺經濟」等名義,將人遊推到本來是民生處所的社區,再加封路、封車位等手段,令當居民眾苦不堪言,且看爛鬼樓、關前街一帶的活動,以及活化司打口、下環街等而引起的民意反彈,就可知此路不通。

而近日,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在立法會上更引用旅遊學院研究報告之數字,進而指出澳門在2017年時只有數日達「爆煲」之情況,更認為日後有更多基建,如輕軌、新城填海區等落成、有多元旅遊產品的提供時,承載力也會相應提高。乍聽似是合理,但其實輕軌落成遙遙無期,而將人流引至新城填海區(估計是定位為政法區及綜合旅遊的B區),其實牽涉到這新區本身究竟有否吸引旅遊的能力、營造該能力需時多久;同時,會否又是另一個「新田購物城」?尚是未知之數。

與會期間,譚司長亦表示政府對開徵旅遊稅持開放態度;而旅遊局局長文綺華亦統一口徑,指當局正就旅遊稅是否適用於澳門而進行分析,又指「其他地方收取此類型費用時,最主要出發點並不是減低人流,而是將款項用於城市建設和優化工作。」果如是,這問題就更有問題了。

澳門不缺豪客

先就文局長的想法而言,假如相關稅收乃用至城市建設及改善,那容我大膽問一句:澳門政府現時缺的是錢嗎?而且一直以成為國際旅遊城市為目標的澳門,本來已有資源投放至相關內容上,所以現在的問題,其實不是沒有錢去實踐滿腹大計,而是有錢但無辦法。

又,假如你說,局長口中的建設,其實就是多建填海區或多「活化」幾個社區,那問題不又回到了上面討論的內容,一來需時而且成效存疑,二來有搞死社區的危險嗎?又再大膽假設,旅遊稅開徵後,其實是為了有更多儲備去平息民怨,加碼現金分享的話,相信也停不到太多的罵聲。

由此,徵收旅遊稅為基建,講不過去;但假如徵收旅遊稅為減人口,亦不可行,因為澳門不缺豪客,豪客亦不會被你幾個巴仙稅收嚇走,澳門是沒有太多來自世界各地,懂得欣賞澳門不同面向的質素旅客,也就是那些會來澳門看世遺而不是入賭場,會到盧家大屋欣賞其建築美而不是在噴水池買買買的旅客。

然而,澳門政府一直聲言要發展多元旅遊,但現時卻落入「逼爆」、單一等困境,過程中究竟出了甚麼差錯?

缺有效渠道和策略

「逼爆」、客源單一,這些當然是澳門旅遊發展現在面對的問題,但再問下去,澳門是否沒有本錢去發展更多元的旅遊?當然不是,澳門其實不缺高質素的旅遊點,就如見證了歷史的鄭家大屋、極具建築特色的港務局,還有崗頂劇院等等,類似例子,俯拾皆是;澳門亦不缺活動和相關的支援配套,厲害的展覽、用心的導賞、星級的嘉賓和活動,亦不難找到,所以數到最後,澳門旅遊的真正欠缺,可能就是一個有效的宣傳途徑和策略,令澳門的城市品牌,在一個大大的賭字以外,能有其他吸引人的高質元素。

就以最近宣傳得如火如荼的「澳門新八景」為例,全球公投、大抽奬等宣傳手法都用了,但有誰敢保證,有旅客會真的到這八景?更遑論其實不少澳門人連原本的「澳門八景」都說不出來,由此,可以看出這些推廣活動與群眾真正接收之間,的確有所落差;除此以外,能感染澳門人,令他們一同參與到這場「城市品牌」建設工程的動員力也欠奉,結果,變成你有你花錢搞,我有我不知道。

我相信,一個城市的旅遊推廣不是一件單純對外的事,內部的配合、響應,亦同樣重要,所以,要令這項事業能繼續發展,先要拋開為了旅客犧牲居民的想法和做法,尊重澳門人,令其真正覺得自己是這座城市的持份者,那麼,我們也許才有資格去談更多、更遠的事。

作者 Medium
作者 Facebook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