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無法被「收視」定義的世代

無法被「收視」定義的世代

昨日在想︰假如一句「幾百部電視機」出現在十年前,193或已受千夫所指,要公開道歉;出現在五年前,可能都會被叫「收聲」,但出現在今日,結果是︰人人都 #知三爺係咩料啦。

這話之所以出現,當然是回應曾志偉的「ViuTV得4點收視,我們收視最高有廿幾三十點,追上來要很長時間」,但有時候,沒有說甚麼的比說了甚麼更重要——大模大樣講自己收視上的大勝,就是想借用看似「客觀」且「準確」的「數據」來說話,不過今時今日,這「數據」有多大代表性呢?再推遠一點,那沒有講的網絡瀏覽量、坊間討論的熱度、人氣等等,戰果又是如何呢?

但別誤會,我並不是說收視不重要,更不是說電視不重要,我只是想說︰今日的世界,早已是一個無法被「收視」定義的世代。

記得大學時候上課,一位老師曾經指出電視機所能映照出的文化。在舊日的香港,電視很重要,所以在構思家居擺位時,電影機一定會放在中心位置,因為它決定了這家人的起居空間,所謂「電視汁撈飯」,並不是紙上胡言。但現在,電視機不再是必需品。就以我為例,身邊好些朋友家中都沒有為它預留空間,而談及原因是,往往都是由於「想看的內容都在網上,電腦就已經足夠了」;當然,還是有些人家中仍然有電視機,但為的不是看電視,而是看YouTube或打機。話雖如此,卻不表示我們不會看電視節目,只是不會再乖乖守在電視機前,準時收看︰可能是用電腦邊工作邊看網上版;也可能是上下班通勤中用電話看;更有可能是「延後觀看」,即留待整套節目播完後,一日半日內「狂煲」,亦因為這樣,我很難相信現有的收視統計方法(雖然已將「家中電視觀看」(In-home TV Viewing)及「網上觀看」(Online Viewing)兩種模式都計算在內*)能準確捕捉大家的口味。我們必須承認,縱使身處在即食年代,但已經沒有甚麼節目或娛樂需要像往昔一樣,即時看、一起看、必須看,不然明天碰見朋友同事時就會沒有話題、會Out。真的,沒有這回事了。

十年前,香港還有「永恆」的亞視,而TVB 贏到開巷;五年前,ViuTV成立,獨大的依然是TVB;今日,ViuTV依然與TVB 相比,也許依然很小,但大家都知道自己能有選擇,可以看ViuTV、可以等試當真、小薯茄、啱Channel 及 FHProductionHK 的「四台聯播」,更可以選擇不看。

世界變了,大家能接觸的內容也多了,繼續單憑一套標準、一個特定指標來衡量事物,實在令人尷尬。娛樂世界的多元,不應被「收視」來定義——過去不應該這樣,現在不能這樣,未來不能這樣。

*詳見這一報道